补齐产业短板 《瞭望》:厦门的环境国内一流,但相对而言,厦门产业发展则是短板。如何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把厦门的产业短板补齐,让厦门既宜居又宜业,成为东南沿海的发展高地? 王蒙徽:不可否认,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厦门的短板在产业。能否把产业做大做强,考验我们谋划创新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外向度一直很高,外资企业比重大,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均在外。受近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影响,国际市场一有波动厦门跟着动荡。2014年初,1~2月份全市经济增速只有1%,充分暴露了我们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转型有阵痛,但必须坚持创新道路不动摇,以一时之痛,换长久之顺。必须从过去“招商式”发展模式的老路上彻底走出来,重构城市创新环境,以优越环境来聚集要素,以内生动力来驱动发展。过去厦门石化、电子、机械“老三件”,近年来这些传统产业或转移或升级,我们“忍痛割爱”,把更多精力放在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生物医药等十大千亿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栽好新的梧桐树,凤凰自然来。几年来,联芯项目、三安LED、日本电气硝子8.5代玻璃基板、天马微二期等一批大项目先后落户厦门,不经意间,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2015年实现产值1153亿元,成为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大背景下,厦门走出了一段“逆势上扬”的增长曲线。2015年厦门实现GDP3466亿元,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折合1.4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比增10.2%,占比GDP达28.9%,发展“含金量”高人一筹。创新发展的滋味越来越甜,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至5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9%。 聚集创新人才 《瞭望》:谋划创新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有了人,创新才能变成有源之水。但对多数城市而言,人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厦门如何来聚集创新人才? 王蒙徽:一定意义来说,抓创新就是抓人的工作,厦门注重以宜居宜业来聚集人才,特别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及“多规合一”,明确了发展愿景和空间环境布局,但推动发展还得有好的制度环境。应该说,厦门的营商环境在国内城市中算是不错,但如果放眼全球一流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对标新加坡,对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开放环境、法制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等7个方面入手,对照31项指标找出与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逐条梳理改进。用3年时间,争取跻身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之列。 做人的工作,既要重视大环境,也要着眼小问题,抓细抓实。我们提出的“创新单元”的概念,就是从人的角度把创新抓实的一个生动案例。只有一个人90%以上的生活需求能在一个社区单元内完成,他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宜居度。位于环岛路附近的厦门软件园二期,聚集着大量的创新创业人士。我们推进周边空间改造,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构造一个个创新单元,让创新的种子落下去。还出台优惠政策,在海沧等区打造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吸引台湾年轻人来厦门创业,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15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亢项开来苏杰) |
相关阅读:
- [ 04-25]厦门将新增8个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均位于海沧和集美
- [ 04-26]六千省外居民本月从厦门赴台 办理证件省时又便民
- [ 04-26]27家台湾观光工厂入驻厦门海沧 搭建两岸旅游桥梁
- [ 04-26]厦门将新增8个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均位于海沧和集美
- [ 04-25]厦门话公益培训班师生联谊会举行 9年培训4万人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