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美丽乡村艺术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义演。(郭妮妮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冬 通讯员 刘平)建成一个“家”,幸福一群人。2014年11月,在市文联的指导下和集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推动下,全市首个镇街基层文联组织落户灌口(以下简称“灌口文联”),她的成立,为厦门文联基层组织建设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一年多来,灌口文联为农村文艺工作的开展“栽下文艺的种子”,让最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有家可归”,有展示才艺的舞台、传播文化的平台,在灌口催生出一朵“文化之花”,为推进“人文集美”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名片】 人文荟萃的灌口 灌口自商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唐688年建立政权,元代的深青驿站被称为“闽南丝绸之路”,为整个闽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同安县府在灌口开设凤山书院,这是同安县最早的书院之一。后来该书院成为辛亥革命的闽南同盟军的基地,凤山书院与凤山祖庙也成为灌口重要的名胜古迹。 灌口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历史上孕育了三十多位进士、举人。至清末民初,灌口已形成了“烟火千家,颇为富庶”的“八闽重镇”繁荣景象。 【记者手记】 文联“穿线”“珍珠”发光 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乡土文艺人才就像星星之火,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文艺活动。 如果把镇村文艺人才比喻成散落在农村大地上的一颗颗珍珠,那么,灌口文联就是一根线,要把这些珍珠串成绚丽多姿的珍珠项链,让这串文艺珍珠闪闪发光。 昨日,周六,是灌口镇美丽乡村艺术团固定排练的日子。家住黄庄社区的叶大爷,来到位于灌口风景湖畔的凤山书院,准备和伙伴们练练嗓。 美丽乡村艺术团,是因为灌口文联的成立,才跟着组建起来,团员有40多人,平均年龄55岁左右。去年9月5日,艺术团首次登台亮相,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所有节目由艺术团“包揽”,有弦乐合奏、男女生对唱、女生小组唱、舞蹈、小品等,所有演员义务演出。 叶大爷说,是镇文联,让他们这些爱好唱歌的老家伙们找到了家的感觉。“有家可归”,并不只是叶大爷一个人的感慨,而是生活在灌口的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期盼多时的愿望。灌口文联成立一年多,广“种”文化,社区(村)的文艺活动搞得更加火热,挖掘了一批乡土文艺能人和爱好者,在推进“人文集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相关阅读:
- [ 04-08]真心为民服务就能找到“存在感”
- [ 03-29]龙文联东U谷厂房未使用已出现多处裂缝 业主忧心
- [ 03-22]麦克格文:砸钱让联赛受益 大牌让中超更有竞争力
- [ 03-10]北京市文联主席:《老炮儿》多次受中纪委表扬
- [ 02-03]近日起至元宵期间 集美120个精彩活动欢乐闹新春
- [ 01-29]漳州市文联六届第七次全委(扩大)会召开
- [ 01-13]厦门再添文化新地标 厦门文联艺术展览馆开馆(图)
- [ 10-24]联合国成立70周年 潘基文称需要强有力的联合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