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患者说医改 从大医院到小社区 社区医院“热”了 “现在来社区医院看病,花钱少了,也放心了。”在禾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其敦老伯笑呵呵地说。然而几年前,他并不这样认为。在厦门医改之前,李老伯和家人无论大病小病都朝中医院等大医院跑,社区医院在他看来不仅花费相当,而且不值得信任。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的,可不仅李老伯一人。 看病贵往往是患者最烦恼的问题。如果用医保去大医院看病,30%费用需自付,在社区医院只需7%呢?也许不少市民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但还是有患者觉得大医院医生更值得信赖,就算贵也愿意去大医院。 那如果告诉您,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是得到了三级医院各专科名医的带教指导的,而且在这基础上,所有大医院的常用药,社区医院都一应俱全,那您还选择去大医院排长队看医生吗? 社区医院信得过,看病更实惠、更方便,相信大部分的患者也愿意去社区医院了。作为全国医改的重点城市之一,厦门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分级诊疗措施。 首先实行差别化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引导患者主动到社区就医;接着,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国家基药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保障基层用药。同时,推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中医专家进社区,全科医生进三甲医院的双向培训机制,提升社区医生全面的诊疗技术水平和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柔性引导,到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慢慢增多了。 从医者说医改 从“要我接”到“我要接” 医生潜心留社区 社区医院患者多了,医生忙了,但患者却普遍认为社区医生态度更好了。如何让医生愿意接病人,让患者有家的感觉?这得从医改的财政制度变“大锅饭”为“小炉灶”说起。 汪丽敏是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在厦门医改之前,每月领取固定工资,收入令她并不是很满意。“现在工资来源于患者,必须全心全意服务好每一名患者。”汪丽敏说,自从厦门实施分级诊疗改革以来,社区医生通过温馨服务和专业诊疗,收入已经有所提升。 据了解,为了让社区医院有能力、有积极性接患者,厦门将以往的全额拨款改成如今差额补贴的形式,出台了激励性的考核机制,以延时服务、“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作为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奖励性增量绩效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系列举措让基层医者留得下来,增加了使命感、归属感。 从医院说医改 “不愿意”到“放得下” 大医院做回“高精尖” 患者大多都到社区医院去了,大医院的门诊收入势必大大减少,收入难以维持,大医院可能不愿意,这又是分级诊疗“厦门模式”要破解的又一难题。 据介绍,为了让大医院“放得下”,厦门把原来对三级医院门诊工作量的定额补助,调整为对大医院实行与分级诊疗绩效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分级诊疗的实施顺畅程度,决定了大医院的财政补助多少。 患者少了,大医院“闲”了,医生们做什么?“高、精、尖”。厦门分级诊疗改革给出了答案,通过远程会诊指导提升、医学人文建设等硬软件提升,促使三级医院回归自身功能定位,从普通门诊中解放出来的医务人员更多投入到疑难重症病例的救治中。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引导门诊实现合理分诊,并发展成为基层临床实训基地。 此外,大医院医生通过“定时、定人、定点”,到基层开展诊疗、带教、开班等形式,建立了对口帮扶、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深入社区开展诊疗和培训带教。 |
相关阅读:
- [ 03-18]央视《新闻联播》点赞厦门分级诊疗 缓解看病难
- [ 03-18]厦门医改又有新举措 湖里区将试水儿童分级诊疗
- [ 03-16]厦门今年再增千名健康管理员 加强社区分级诊疗
- [ 03-15]贵阳医务人员来厦学习 “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
- [ 03-03]央视播出专题片展现厦门鼓浪屿分级诊疗制度成效
- [ 12-28]厦门分级诊疗建议被采纳 国务院相关意见出台
- [ 12-22]厦门分级诊疗改革获中国政府创新奖 成为国家医改示范
- [ 10-24]厦门分级诊疗又有新模式 医院社区共建"健康小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