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后河宫”雷海青神像特写——神像脸上的“螃蟹纹”
元明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风火院田元帅”画像
潮剧有个“杀姓不杀人”的传说,“雷”姓去雨存田,雷海青变成了田都元帅。
厦门晚报讯(文/萧春雷图/黄绍坚)闽台地区到处都有田都元帅的宫庙,看过不少,起先我没注意,以为是虚构的地方神灵。后来听说田都元帅就是雷海青,是行业神,闽浙粤台的戏班子都以他为祖师爷,才肃然起敬。雷海青,历史上真的有这号人物,唐人笔记常谈到他,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洪升作《长生殿》,更把这位乐师塑造成慷慨骂贼(安禄山)从容就义的义士,气节感人。
但田都元帅为什么是雷海青?我一直没有转过弯来;更没想到雷海青是南安人,因为古籍里没有提到他的籍贯。奇怪的是,历代《泉州府志》、《南安县志》也忘了这位乡贤。他死后30多年,南安人欧阳詹考中进士,被后人誉为“破天荒”,“八闽文化的先驱”,真不知置这位音乐大师于何地?
我去查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本成书于明代的中国诸神图谱,有田都元帅而无雷海青。该书说,太平国人氏田氏三兄弟善音律、歌舞,应诏入宫,深得唐玄宗的欢心,“帝墨涂其面,令其歌舞,大悦帝颜而去”。离宫后显灵,有医治皇太后疾病、助天师祛除疫鬼等事迹,被封为田太尉、田二尉、田三尉云云,压根儿没有提到骂安禄山之事。最有意思的是,所附“风火院田元帅”插图,只绘了一位大神,嘴角两边有古怪图案,帽子两边还冒出一双手掌(也有点像羽毛)。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呢?读了一堆资料,总算闹明白,原来田都元帅的嘴角边是螃蟹纹。闽南民间传说,田都元帅出生于杭州府铁板桥头。有位大家闺秀苏小姐出门踏青,在田边口尝稻粒,因此感应,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她觉得丢脸,让乳母抱到田头抛弃。过几天不放心去看,发现螃蟹爬在婴儿脸上,正在吐沫喂他。苏小姐觉得奇异,把孩子又抱了回去,让他姓田。神像脸上的螃蟹纹,纪念的就是“螃蟹喂婴”这件奇事。戏神受惠于螃蟹,闽台民间因此有艺人不吃螃蟹的说法。
那么,帽子边的一双手是怎么回事?连城县傀儡戏中的传说很有趣:唐明皇诏田氏入宫表演,当时刑法森严,身为庶民的田氏见到皇上,连唱曲也不敢抬头。酷爱戏曲音乐的皇帝亲下台阶,将田氏戴帽的头扶高正视,以观表情。后人因此在田公元帅的画像帽翅边添了唐明皇的两只手,以示高贵之意。
雷海青为什么被称为田都元帅?潮剧里也有个“杀姓不杀人”的传说,颇有意思:唐宫演戏作乐,唐明皇演小生,杨贵妃装大旦,雷海青扮丑角。皇上宣布戒律,台上不准嬉笑,否则砍头。但雷海青上台总是带着微笑,明皇不忍杀他,后来用一个婉转的办法,杀姓不杀人,故去雨存田。雷姓就改成了田姓。
福建各地,关于田都元帅的传说很多,有的颇具想象力,随手抄录几则。既然是传说,姑妄听之,不必较真。据叶明生先生的研究,明代以前,田公信仰与雷海青无关。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大约是清初发生的事,一些文人出于反清复明的目的,表彰痛骂异族反贼的雷海青,以凝聚民族意识。我觉得无可厚非,神灵世界和人间政治息息相关。而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行业神,因为锲入了中国的宏大历史,也让我们深感敬畏。
【链接】
厦门奇神录:田都元帅与雷海青
2013年10月,同安后河宫里,81岁的蔡好景大爷在讲解田都元帅雷海青的民俗。
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五甲里后河宫
后河宫里供奉的“田都元帅雷海青”神像。“荣村保镇”匾,似乎暗示着雷海青已转变为社境神
后河宫里的“白府元帅”白狗神像
习梨园者因共构相公庙。相公之传,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以其姓,去雨存田,称田相公。
厦门晚报讯(文/图 黄绍坚)
同安区五甲里“后河宫”
“你问田都元帅?田都元帅叫雷海青,祖庙在南安(市)坑口。每年农历9月25日是神的生日。我们这座庙,原来建在同安县城的溪边尾,就在旧批发市场旁边,后来才搬到这里。”在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五甲里“后河宫”内,81岁的蔡好景大爷手持筊杯,有条不紊地介绍着,“旁边供奉的那条白狗,它也有故事。传说雷海青中状元,要进宫替皇后娘娘簪花。白狗原来是人,也想进宫看热闹。可是皇宫不好进,他就变成一条白狗混进去。可是,被宫里发现了,就罚他永远变成白狗,跟着田都元帅。”
我是2013年10月份去拜访“后河宫”的。我注意到,一旁供奉的白狗神像“白府元帅”,表情似乎有些窘迫。而且,蔡好景大爷对田都元帅雷海青的描述,与文献上的记载,差别颇大。
身体硬朗的蔡大爷,又热心地搬来梯子:“你上去看看,田都元帅脸上,有螃蟹胡子,一般人不知道。”
我和同伴先后踏上梯子细看。果然,“后河宫”里供奉的田都元帅神像,红脸,凤眼,垂耳,无须,面露微笑。其嘴角左右两侧,各画有五条细细的墨线,上三下二,上三条线下折,下二条线上折,确实有点像螃蟹,不近看根本看不出来。
俄罗斯司祭的记录
大约在1850-1855年之间,一位在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布道团中担任司祭的彼得·茨韦特科夫,在给俄国的报告《中国人关于长崎的笔记》中,描述过中国商人在日本长崎供奉的“香公庙”:
“我听说中国栈房里以前曾拜过神——演员的保护人。戏院的经营人尽心建造了一座‘香公庙’。拜香公的规矩,是由福建商人传开的。香公,也叫‘雷海青’,因其高尚的品质而出名,并被赐予立祠受供的荣誉。演员们把他奉为保护神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中国的演员都供奉‘老郎神’,即唐明皇,这是很不对的,因为这样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香公庙”应该是“相公庙”之误。茨韦特科夫的报告,其实是引用清代乾隆年间浙江人汪鹏的记录。
日本长崎的“相公庙”
1764年(清代乾隆29年),善画工诗的汪鹏,东渡日本,寓居长崎,其后著有《袖海篇》、《日本碎语》等介绍日本的书籍。在《袖海篇》中,汪鹏这样描述日本长崎“唐馆”(中国会馆)内的“相公庙”:
“余客东瀛,寓居山馆……闻馆内有敬神演剧之事,习梨园者因共构相公庙。相公之传,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以其姓,去雨存田,称田相公。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而伶人祖之亦未谬。若祀‘老郎’为神明者,即以老郎唐明皇,实为轻亵,甚所不取。”
大意是说,他住在长崎时听说早先馆中演戏,福建籍演员们曾集资建起一座相公庙。相传相公就是雷海青,祭祀时,“雷”字去雨存田,称为“田相公”。汪鹏认为演员们拜梨园乐工雷海青为祖师爷是对的,以往有些演员拜“老郎”(唐明皇)为祖师爷,就有点轻慢皇上了。
汪鹏最后强调,1762年,就在他到达日本之前,在长崎的闽人内讧,鸣金聚众斗殴。日本官府追究责任,发现主谋者竟是戏班里教演戏的老师,一怒之下,驱逐该人,并将祭祀雷海青的“相公庙”夷为平地。
汪鹏的记载,如今常常被人引用、甚至误用。学者叶明生先生专门辨析过,汪鹏所记“相公之传,自闽人始”,指的仅仅是闽中或闽南人在长崎创建的相公庙,是由福建人那里传来的信仰。叶明生特别强调,有些学者误用这条材料,将全国的“相公庙”信仰都视为“自闽人始”,实在是断章取义。
唐代梨园乐工雷海青
关于唐代梨园乐工雷海青的事迹,最早见于唐人郑处诲所著《明皇杂录补遗》中,原是记载王维一首诗的本事。大意是说,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两京,安禄山集合数百名梨园弟子在洛阳凝碧池畔宴会奏乐。乐工中有雷海青者,将琵琶掷在地上,面向着唐明皇逃跑的西方,放声恸哭。安禄山大怒,下令捆住雷海青,当场杀掉。
王维听闻此事,伤感不已,作诗一首,诗名有点长,《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般简称《凝碧池诗》或《凝碧池口号诵示裴迪》。这是首名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弃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到了蔡东藩著名的《唐史演义》里,雷海青的事迹,被铺陈成一段令人血脉偾张的忠义故事:
“(安禄山)便要梨园子弟及舞马驯象等,相继歌舞。蓦听得一片泣声,传入耳中,不由得惊讶道:‘何处来的哭声?’言未已,竟有一人大哭起来。禄山甚怒,便令卫军当场查明。卫军查得乐官中人,多半带着泪痕。有一人执着琵琶,却俯首大恸。卫军便将他抓至席前,听禄山发落。禄山张目道:‘朕在此开太平盛宴,你这乐工,敢无故啼哭,真正可恶!’那乐工竟抗声道:‘安禄山!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圣恩赦宥,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屠戮神京,逼迁圣驾,眼见得恶贯满盈,不日就遭天戮了,还说甚么太平筵宴?’说罢,将手中的琵琶,掷将过去。当被禄山亲军一格,砰然落地。那乐工向西再哭,已被那卫军缚住,用刀乱砍,霎时间血肉模糊,肢体解散,把一个大唐忠魂,送入地府中去了。看官道此人何名?原来就是雷海青。”
明代的三位“田元帅”
乐工雷海青,为什么成了“田都元帅”?专业研究说来话长。《福建省志·民俗志》里,记录着两则相关传说:“传说,雷海青被害后,郭子仪收复长安时,雷 (海青)的神灵也来助战,战场上出现‘雷’的旗号,只因烟雾浓厚,‘雷’的上半被遮,仅见‘田’字,故称‘田都元帅’。在福建的艺人中,更多的传说是,雷海青死后,常显圣于闽中云端,‘雷’字被云所遮,只现‘田’字,故称‘田公’。”
其实,最晚到元代、明代时,本来有另外三位“风火院田元帅”,而且他们还是兄弟。
成书于元明之时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里,记录了一则有趣的传说:
太平国人氏田镌,娶妻刁春喜,生子三人:老大叫田苟留,老二叫田洪义,老三叫田智彪。三兄弟既擅长演奏乐器,又擅长歌舞,很受唐玄宗喜爱。一次,三兄弟陪侍唐玄宗喝酒,皇上喝高了,拿墨汁涂在他们脸上,令他们歌舞。皇上很开心,但舞毕三人就失踪了。后来皇太后生病,闭目养神时见到三人在空中翩翩歌舞,立即痊愈。再后来,京中闹疫鬼,三人在空中统百万儿郎,仿佛展开龙舟竞赛,鼓声震天,把疫鬼全吓跑了,大家的病也好了。从此每到正月,人们都要击鼓游行,遂成驱疫除病的风俗。再后来,略带内疚的唐玄宗,封他们兄弟三人为“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
这个记载实在有趣。今天泉州部分地区农历正月16日“田都元帅雷海青”神像的绕境巡行民俗,大约就是元明时期“风火院田元帅”击鼓巡游风俗的遗留吧?
翔安金柄社“田府元帅宫”里供奉的“田府元帅”神像,更像是位武将
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金柄社“田府元帅宫”
泉州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雷海青墓”——选自福建省文物局编《福建涉台文物大观》
南安市坑口宫被认为是戏神雷海青的祖庙,据说分灵到台湾的有200多座宫庙,分灵到闽南的有800多座宫庙。
雷海青是南安畲族人吗?
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受到后人景仰、崇拜,甚至奉祀为神,在闽地文化传统中,并不少见。奇怪的是,福建省、地、县各级地方志中,对雷海青的记载,竟言人人殊,且有越编越多的趋势。
最奇怪的,当属《福建省志·民俗志》。该书信誓旦旦地声称,田都元帅原名雷海青,相传为畲族,是泉州南安市罗东十七都坑口乡人氏,从小被傀儡戏班老艺人收养,学会表演及演奏各种乐器,名重一时。安史之乱时,雷海青不愿为贼献艺,以琵琶击打安禄山而被杀,尸骨被同乡辗转运回南安原籍埋葬。该书还说,“唐玄宗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总管’,以表彰他的忠贞气节。唐肃宗时,加封为‘田都元帅’、‘太仆寺卿’。”
同样认为雷海青是畲族人的,还有《福建省志·戏曲志》。
但是,查1993年出版的《南安县志》,并没有关于雷海青是“南安畲族”之类记载,只说雷海青是唐玄宗时人,精通韵律,被擢为梨园班头。可是,接下来的记载,同样奇怪。《南安县志》认为,雷海青当年没死,而是在安史之乱中被作为误国魁首,贬出京师,避难到泉州南安县的罗东坑口,设馆授徒,教授歌舞。后代闽潮戏班、梨园子弟,尊其为戏神。《南安县志》老实承认:“‘田都元帅’封号由来不详。”
不管真相如何,今日泉州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 的仙台东麓,确实有一座“雷海青墓”,且立有1600年(明代万历28年)重修时的墓碑。福建省文物局编《福建涉台文物大观》一书中,郑重其事地记录了这座墓,并试图调和上述显而易见的矛盾记载:“雷海青墓,位于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仙台东麓。雷海青,南安罗东人,唐玄宗时宫廷乐师,卒于安史之乱。闽南各种戏班奉其为戏神,称‘相公爷’。并于墓边建庙祀之,俗称‘坑口宫’或‘田都元帅庙’。”
对于南安雷海青墓、坑口宫的由来,连心豪等先生 在《闽南民间信仰》一书中作出大胆推测:南安市罗东镇“坑口村既传为雷海青故乡,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戏窝’和‘道士窝’,山里又居住着姓雷的畲族人,因此极有可能最先建造崇祀雷海青的庙宇——坑口宫,从而成为戏神雷海青信仰的祖庙。”《闽南民间诸神探寻》一书中对雷海青的描述,则几乎照抄连心豪教授等人的研究:“坑口宫被认定为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的祖庙。”
不过,叶明生先生已辨析过,崇祀雷海青,非自闽人始。祖庙云云,姑妄听之。
田都元帅的神诞日是哪天?
不仅雷海青祖籍、雷海青墓真相难辨,就连成神后的田都元帅雷海青神诞日、神祭日,各地说法也大相径庭。
清代《闽杂记》中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泉州地区的相公庙,“香火尤盛”。《福建省志·民俗志》中也说,泉州南安罗东镇坑口宫,“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据传为田都元帅诞辰,附近的戏班纷纷谒祖进香,四乡农民也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厦门同安“后河宫”里,田都元帅雷海青的神诞,是每年农历9月25日。
综合学者们相关研究文章介绍,泉州民间艺人供奉的相公爷(田都元帅雷海清)、老郎(唐明皇),神诞日都是每年农历6月11日、农历8月23日;台湾“南管戏业艺人极为重视(每年农历)6月11日田都元帅的例祭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
但好像视每年农历8月23日为田都元帅神诞日者更多:“(宁德)屏南(县)四平戏艺人供奉戏神田公元帅并在每年农历8月23日为之作寿”;福州元帅庙祖殿“每年农历8月23日田元帅诞辰”……
我国民间只有民俗、而无信仰,从同一尊神在各地不同的神诞日这一件事上,也可略见一斑。
一位奇怪的“苏小姐”
在连心豪等先生主编的《闽南民间信仰》一书中,还记载着关于雷海青出生的两则传说:“雷海青身世民间传说有二:一说为浙江杭州铁板桥头人,系未婚的苏小姐吞咽稻谷乳浆怀孕而生;一说是福建南安丽苏下村苏小姐所生,怀孕之因相同,遭弃后被坑口村雷姓老艺人收养为子,故姓雷。”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苏小姐生雷海青的传说,早在黄锡钧《泉州提线木偶戏神相公爷》一文中已提到过。
这位未婚怀孕生子的苏小姐,虽然来历蹊跷,却隐藏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据中山大学陈志勇博士研究,宋代时,傀儡戏和南戏兴盛,还出现了行业组织——傀儡社。宋代杭州“苏家巷”,便是全国傀儡戏艺术中心。这个圣地,后来在名称上逐渐演化为“杭州铁板桥头风火院”。因此,田都元帅雷海青身上这个杭州“苏”姓来源(包括“杭州铁板桥头人”),恰是南宋“苏家巷傀儡社”祖地记忆的遗存。
神像脸上“螃蟹纹”的来历
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书中,还记录了福州另一位脸上被涂墨汁的“五代元帅”。
据他记载,五代时,福州有一位长相清秀白晰的少年,在书塾里读书。有天午睡时,同学用墨汁在他额头上画了一个螃蟹头,头发两侧还插上柳枝。众人大笑。少年非常生气,绝食而死。死而为神,经常显灵,孩子们没有不怕他的。施鸿保怀疑,这位福州人崇信的“五代元帅”,就是雷海青。
撇开福州“五代元帅”是否雷海青这一点不论,我推测,厦门同安“后河宫”里脸上画着“螃蟹纹”的田都元帅雷海青神像,大概是受唐玄宗在“风火院田元帅”三兄弟脸上涂墨汁、福州“五代元帅”额头上被墨汁画上螃蟹头这两种传说的共同影响。
“田都元帅雷海青”始于清代
在施鸿保《闽杂记》书中,还保留了另一则著名的记录。据他记载,福建兴化(今莆田)、泉州等地,都建有崇祀唐代乐工雷海青的庙宇。在莆田的称为“元帅庙”,在泉州的称为“相公庙”。凡是小婴儿得了疮疖之类的病,就去“元帅庙”、“相公庙”里祈祷。
施鸿保的记录没错。时至今日,崇祀“田都元帅雷海青”的泉州南安市“坑口宫”、莆田“瑞云祖庙”、福州“元帅府祖殿”等处,香火依然旺盛。据说,仅泉州南安市坑口宫,分灵到台湾的有200多座宫庙,分灵到闽南的有800多座。
而在厦门境内,除了同安区后河宫外,我还去过另一座崇祀“田都元帅雷海青”的宫庙——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金柄社的“田府元帅宫”,里面同样供奉田府元帅神像和一尊白狗神像。不过,这里供奉的田府元帅神像,头戴双翅金冠,身穿蓝色罩袍,外披金甲,足蹬战靴。这样的形象,不太像传统的乐工伶人,似乎更像陈志勇博士研究过的“武将雷万春对田公信仰的介入”。那是另一个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间宫庙声称,从唐代或宋代或明代时,就开始崇祀“田都元帅雷海青”。但是,据叶明生先生研究:“考之福建东南地区的田公庙(或田公元帅庙),其祀神被称之为雷海青者,均为清初以降、或更后期的事。”叶先生的结论是:“清代(福建)民间田公元帅,被演绎为雷海青,乃特定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所产生,是文人之佳作,而并非‘俚俗讹传’而将田公附会于雷海青。”这一研究结论,基本得到学者们公认。
翻成现在的大白话说,“田公元帅庙”或“雷海青庙”,也许清代之前也有,但限于民间俗神信仰;而如今信徒不少的“田都元帅雷海青庙”,则是清初以后才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