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厦门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社会同步转型,取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成就。
航运物流产业链即将在今年冲过千亿门槛。
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宜居宜业的厦门焕发出勃勃生机。
厦门日报讯(文/ 张小燕 刘艳 林露虹 陈运军 殷磊 黄怀 卫琳 袁舒琪 图/记者 梁伟 王火炎 姚凡)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应运而生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以共同缔造的方法,对厦门经济特区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战略构想和布局,力求破解厦门城市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规划实施以来,厦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社会同步转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不断探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成就。明日厦门将召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回顾与总结提升专家研讨会,就“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愿景目标、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等进行总结提升。
产业转型
厦门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地位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说:“建设美丽厦门,核心是加快发展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转型是根本支撑”。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从谋划到实施近三年来,全市上下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升级计划,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提出并加快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出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主要指导性文件,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为建设美丽厦门奠定坚实的支撑。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0.9:48.8:50.3调整为2015年的0.7:43.5:55.8,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
厦门供给侧改革可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形成合理的供给结构。“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之“为”的两个重要向度。
1元钱的“芯片”可以带动50元的产业链。本月,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在厦投资62亿美元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将计划调试机台设备,今年底试生产,第二座5万片产能的晶圆厂建设也蓄势待发,从而带动厦门市完成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布局。
大谋划、大布局、大平台;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厦门还培育引进了天马微二期、ABB工业设计中心、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一批龙头项目及关键环节大项目。仅2014年,厦门就有37个龙头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1135亿元,预计投产后可形成产值1094亿元。
一方面抓住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把握先机,以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加以大力推动培育,2015年,厦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5.8%,限额以上网络零售比增49.0%,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增50.6%。
三年来,围绕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厦门精心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十大千亿产业链,其中,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3条产业链于2015年突破千亿,软件和信息服务、航运物流两条产业链即将在今年冲过千亿门槛。
厦门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不断地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朝着争当全国全省产业转型示范市的目标迈进。
创新发展驱动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如何“转”?产业升级如何“升”?毫无疑问,创新驱动是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借助自贸东风,厦门重点培育区域性融资租赁业集聚区、建设两岸最大冷链物流中心等十大功能性产业,如今创新业务屡屡取得突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成为资金、项目涌入的热土,平行汽车进口、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渐入佳境。2016年1月-2月,厦门合同、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自贸片区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市九成以上,区内新设外资企业135家,占全市的75.8%。
创业创新基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美亚柏科众创空间荣获由市政府指导、本报联合火炬高新区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创新产业分析季”之“十大众创空间”称号。截至目前,美亚柏科已孵化了3家法人公司。
当前,厦门正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获批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之后,厦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全市梳理构建了29个创新产业集聚片区和92个众创空间。与此同时,厦门加大财政扶持,三年内将安排不低于4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小微企业的创新产业。
创新发展,既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牛鼻子”,也是传统工业企业的利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资格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今年1月-2月,厦门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459.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1%。
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中,厦门突出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2015年厦门启动24个“机器换工”项目,根据规划,到2020年厦门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累计实施“机器换工”2000台(套)以上,实现由“厦门制造”向“厦门智造”的转变。
优化布局,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众所周知,厦门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也在加大。为此,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要求,厦门产业转型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厦门除了“去”石化等产业,岛内不再发展生产制造;岛外着重发展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及信息产业园,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区为主体、市区联手,与周边地区共建经济合作区,实现扩容、增量、减排、增效。最新数据显示,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占全市工业三分之二。
厦门岛内的老旧厂房都变得“文艺范”。岛内形成了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龙山文创园、以建筑设计为核心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以服装设计为核心的联发华美文创园。
跳出厦门产业布局框架,人们欣喜地看到,继2015年6月份厦门龙岩协作区总投资35亿元项目落地生根之后,厦门泉州又联合共建经济合作区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厦门注重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多个,年接待游客预计450万人次。厦门的海洋经济逐步实现了以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2015年,厦门万元生产总值耗电、耗水分别下降4.5%和3.6%,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城市转型
城市更新弹出活力变奏曲
春日的厦门,处处花团锦簇,遍地生机勃发。
在地下,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民生工程正在立体式推进,地铁1、2、3、4号线已经全部实现开工,预计到2020年底厦门将形成“中心放射、环湾联络”的轨道交通主干网。
在地上,全长73公里的“两环八射”外环道路正在全面打通,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岛内外道路系统的无缝对接。
在岛内主城区,老旧小区的改造正在全面铺开,一座座历尽风雨的小区不仅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也正发生美丽蜕变,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岛外新城,媲美岛内、更胜岛内的现代化城区正不断臻于完善,吸引各方来客。
在城市各处,发挥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海绵体”越来越多,把各种管线集中收纳、统一管理的地下综合管廊不断延展……
着力提升承载力和宜居度。三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里对厦门的定位和站位要求,厦门高蹈宏阔地展开全面深化改革,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指引,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更大幅度地迈开“跨岛”的步伐,在全市六区掀起一场“城市更新”的宏大战役。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厦门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
空间转型:岛外建成区面积占全市2/3
统计数字显示,到2013年全市超过五成的人口居住在岛内,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近200万人拥挤在140平方公里的本岛,过多的人口,过度集中的城市功能压得本岛气喘吁吁。
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引导城市功能向岛外转移,迫在眉睫。
三年来,围绕“两个百年”发展愿景和“五个城市”发展目标,厦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更大幅度地迈开“跨岛”的步伐。
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动脉,是一个城市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的骨架。三年来,一场加快推进海陆空以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的建设热潮在厦门掀起,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网建设,让这座城市在不断“跨”出去的同时,增强了集聚辐射功能,提高了环境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以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骨架交通得以构建,地铁、“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厦漳泉“一小时交通圈”触手可及;高崎机场T4候机楼建成投用,年吞吐能力增至2700万人次,新机场建设有序推进;新开通进出岛及岛外各区间公交线路90条……正是依托厦门大路网交通的整体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市城市建成区已达324平方公里,其中岛外218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3。
功能转型:新理念引领城市规划
一座城市的空间尺度源起这座城市的特质,城市更新,是基于对原有空间尺度的理解,对空间尺度进行再创造。
三年来,厦门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健全基本服务功能,通过创新实践“多规合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打造出可推广复制的“厦门经验”。
位于双溪片区的同安万亩蔬菜基地项目,在城乡建设规划中被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却被列为“非建设用地”。在多规合一的作用力下,最终调整为基本农田,得以永久保护。
明确保护空间和建设空间,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正是在“一张蓝图”的形成过程中,厦门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呵护城市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要素。
在城市框架拉开的基础上,厦门还着力完善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从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数量增长的城镇化,转变为提升公共服务、生活素质和城市文化等内涵的城镇化。
去年12月9日,一场前所未有的冬季大暴雨突袭厦门。当时,位于海沧马銮湾片区的新景路,已经进入“海绵体”改造施工的收尾阶段。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简直像是专程赶来对工程实施验收作业。强降雨从凌晨持续到深夜,24小时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与新景路相邻的其他道路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积水,但新景路改造路段却没有明显积水。
在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去年来厦门被列入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第五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三个试点城市的建设均已全面展开,并初显成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进理念正在厦门不断发酵。
环境转型:生态控制区占全市陆域近六成
“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按照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划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区,占到全市陆域面积的57.6%——这两个数字,折射出的,正是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条“生态红线”,把厦门的青山绿水揽在怀中,撑起了一把绿色保护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成为厦门新常态。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美化提升工程,大手笔泼绿,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持续夯实生态基础。
全面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绿道系统,全面构筑多样化、多层级的花园体系,努力形成亲山近水、织绿成网的城市空间格局,让城市流淌着动听的绿色交响乐章。
厦门还率先全省制定并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环保部对外发布的2015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个城市”,厦门位列第二位。
新趋势,新高度,新作为。虽然目前厦门已通过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城市,但在新起点的城市转型更新之路上,厦门永远日夜兼程。
社会转型
率先开展创新社区治理
“让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政府与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在这座温润的城市蓬勃开展。这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强力引擎,让宜居宜业的厦门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尽魅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者之间的关系,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厦门率先开展创新社区治理、推动社会转型的前瞻性探索。
2013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创新形成以群众服务为核心的有效治理模式,塑造共同精神,提升居民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已成为全市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为全国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经验。厦门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呈现了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样本。
简政放权:把服务送到居民手上
3月31日晚上,市民吕先生在家里打开电脑轻点鼠标,登录“i厦门”网站,申请办理二孩生育服务登记。4月1日一早,翔安区马巷镇计生办证人员在网上确认无误后,就立即为吕先生在线办理了二孩生育服务登记手续。
“开通网上办理服务后,免去了现场提交资料的环节,即使在非上班时间,也可在网上在线提交资料,真是方便快捷多了。”这么迅速地完成二孩生育服务登记,让吕先生一家喜出望外。
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始终是厦门城市社会治理的主线。厦门不断推进社区信息平台提升改造,建设“智慧社区”、“云平台”,拓展社区服务空间。加快审批流程再造,扩大网上审批覆盖面,减少部门、精简环节、节省时间。
通过简政放权,厦门将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全市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141项,使服务进家入户,提升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管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如在翔安区马巷镇,门诊单张票据在3000元以下、住院单张票据在6000元以下,社区居民可以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就近报销。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围着老百姓转”,群众在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时,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
共同精神:强化居民主人翁意识
如今,集美区杏滨街道康城社区的居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进入社区微信群,交流分享、议事聊天,“群主”就是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马大姐”的康城二里居民理事会理事长马珍珠。
康城社区是一个成立仅4年的新兴城市社区,居民们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厦门人”。为了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马大姐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建立了十多个微信群,居民们通过微信协商议事,互动交流,使“生人社区”变成“熟人社区”。此外,每逢节假日,社区都会组织开展包粽子比赛、趣味游园等富有特色、参与度广的文体活动。居民通过参加活动打破“对门不相识”的尴尬。
去年7月,康城社区又成立社区书院,几乎每个周末都举办讲座和延伸活动,成为居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和学习交流的新阵地。如今,像康城社区书院这样集学习教育、协商议事、文体活动于一体的试点社区书院,全市共有25家,同时厦门还建成1家市级社区书院总部。
在开展共同缔造行动过程中,厦门通过激发群众广泛参与,促进居民相识相知、融入融洽,培育形成“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
主动参与:形成共享共治行动体系
过去,住在思明区镇海社区的居民有着不少烦心事,这个老旧社区中大多数是无物业小区,因为缺乏管理而环境脏乱,车辆乱停,派出所曾经一天就接到16个停车纠纷的报警电话。共同缔造行动开展以来,小区居民民主推选出了“楼长”,组成自治管理小组,共同协商解决社区大小事,化解停车难和治安难题。
社区居民是治理的主体,群众参与是治理的核心。通过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变“我和你”为“我们”。全新的社区治理理念已融入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从群众关心关注的身边小事、房前屋后实事、社区环境美化入手,以社区“小单元”推动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创新,使共同意识、协商意识和互惠意识在群众心中渐渐形成,一条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径随之显现。
实践证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度契合,是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厦门将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统筹引领下,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
十组数字看懂“美丽厦门”成效
【产业升级】
1、构建29个创新创业集聚片区
产业升级行动,被列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十大行动计划之首。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轮也在近几年起航。
“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在厦门初步构建,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十大千亿产业链(群),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0.9:48.8:50.3调整为2015年的0.7:43.5:55.8,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厦门积极建立创新平台,培育“众创”空间,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通过在厦门设立海峡研究院、军民融合研究院等科学创新平台,同时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为载体,厦门共计构建了29个创新创业集聚片区和92个“众创空间”,国家科技计划立项420个。
2、自贸区厦门片区全国首创22条举措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建设,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62项制度创新,其中全国首创22项。引进企业7584家,注册资本1102亿元,承接253项省级行政许可。
【城市建设】
1、腾出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厦门在全国率先推动“多规合一”,首要任务就是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这一改革工作,注重城市规划的“合”,形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海域系统、全域城市承载力四大板块“一张蓝图”,实行“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张表格受理审批”,“一套机制保障运行”,解决了不同规划打架问题,使统一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得以形成,建立统筹发展的综合平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土地使用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
几年来,厦门运用“一张蓝图”理念对全市原有的12.4万个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差异图斑进行统一协调,就已经腾出了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通过“一张蓝图”,目前已划定生态控制线范围981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里。
2、全市城市建成区达324平方公里
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规划统筹下,厦门城市建设这几年有序推进,城市承载力不断攀升。
站在全市层面,“厦漳泉”同城化及山海协作持续有序实施,截至目前“厦漳泉”已经完成了21个同城化重大项目,其中备受瞩目的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思明园、湖里园已经开工建设,海投(长泰)科技创业园、厦门与龙岩龙雁新区合作区建设也加快建设当中。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渐成雏形,其中岛外四个新城中心已颇具规模,全市城市建成区324平方公里,其中岛外就占了三分之二。
“美丽厦门,交通先行”,通过改善最贴近民生的交通组织为突破口,厦门的城市承载力很快就将实现质的提升——地铁工程在厦全面启动,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已经动工,轨道交通3、4号线控制性工程也已正式开工;力求实现“半小时交通圈”的快速路“两环八射”网络系统初步形成,建成后将极大方便市民的出行;“公交+慢行”绿色交通逐步在厦门推广,通过提升改造BRT系统、推进慢行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一次“再升级”,以期为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多、交通“高峰期”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开出良方。
3、综合管廊试点完成计划的84%
生态环境建设是厦门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方向。几年来厦门相继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大力推进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也尤为显著。目前,厦门综合管廊试点完成了计划的84%,其中海沧、翔安试点计划实施项目249个,总投资61.72亿元。海绵城市建设也初显成效,当前正在加快实施海沧、翔安试点区域项目建设。
【城市管理】
1、成立20多家社区书院
一系列人文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创新举措,将市民的愿景和需求相结合,让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改善市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厦门拉开了深化医改的“大幕”,不仅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还探索形成了以“分级诊疗,慢病先行,上下联动,三师共管”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做法”,加大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政策引导,目前正在推进滨海、康乐等25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新一轮改造。
试点建设社区书院,则为厦门建设成为“人文之城”奠定基础。从2015年6月厦门首个社区书院云头书院成立,到如今20多家社区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相继出现,让市民有了共同学习、共同参加文体活动,共同协商议事的场所,在精神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得以提升的同时,居民共同精神也在悄然萌芽。
2、全市公园绿地达35平方公里
自然与人融洽相处,绿色成为了“美丽厦门”最重要的底色。厦门根据“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重点开展“四边”绿化,同时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全面推进绿道工程,形成了多条山水绿廊,令花园城市景观品质不断提升。如今,厦门的公园绿地已达35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公园绿地11.4平方米;共计完成超过150公里绿道建设,包括海沧大道、海沧湖、天竺山等绿道建设;全市范围还有550处以上立体绿化完成了建设。
3、852个项目在“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运行
厦门近几年还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令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其中, “多规合一”通过“一张蓝图”推进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最能体现其成效。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着眼于跨部门业务的整体优化,构建建设项目审批新流程,实现了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各审批部门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审批信息实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审批流程从方便管理部门转变为方便申报者,真正实现了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多规合一”综合平台还处在播种、育苗的阶段,而在厦门,这项工作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厦门共有852个项目按新的审批流程在“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和建设审批信息管理系统上运行。厦门的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25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6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3%,超额完成投资2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高出全国10.8个百分点。
【共同缔造】
1、96个市直单位挂钩村(居)参与治理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所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创新了以居民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让城市管理从“政府管”转变为“人人管”,尤为深入人心。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就是“共同缔造”理念在现实中的实践——在坚持政府的服务纵向到底的同时,坚持每个居民都纳入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社会组织都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推进居民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如此一来,政府职能从单纯的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利益,转向凝聚群众共识、培育群众精神,以通过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培育居民对社区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归属感。现在,全市共有96个市直单位挂钩村(居)参与治理,共培育打造289个典范村(社居),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亮点的共同缔造典型。
2、全市21个社区与台湾村(里)结成“友好对子”
如今,曾厝垵社区已引进台商45家、从业人员65人加入文创会。全市组建有台胞、台属参加的文体队伍100多支。厦门共有38个镇(街)与台湾46个乡镇、村(里)进行了交流合作或签订合作协议,有21个社区与台湾21个村(里)结成友好社区对子。
同时,全市共培育打造289个典范村(社居)。全市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八类严重暴力刑事立案数下降20%。已建立263个社区工作站,为居民提供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
【点击】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结合厦门实际,编制而成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凝聚全市共识、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了以下内容:
两大百年愿景:建党百年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新中国成立百年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
五大城市目标: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三大发展战略:“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
十大行动计划:产业升级行动、机制创新行动、收入倍增行动、健康生活行动、平安和谐行动、智慧名城行动、文化提升行动、生态优美行动、同胞融合行动、党建保障行动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