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组数字看懂“美丽厦门”成效 【产业升级】 1、构建29个创新创业集聚片区 产业升级行动,被列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十大行动计划之首。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巨轮也在近几年起航。 “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在厦门初步构建,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十大千亿产业链(群),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0.9:48.8:50.3调整为2015年的0.7:43.5:55.8,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厦门积极建立创新平台,培育“众创”空间,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通过在厦门设立海峡研究院、军民融合研究院等科学创新平台,同时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为载体,厦门共计构建了29个创新创业集聚片区和92个“众创空间”,国家科技计划立项420个。 2、自贸区厦门片区全国首创22条举措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建设,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62项制度创新,其中全国首创22项。引进企业7584家,注册资本1102亿元,承接253项省级行政许可。 【城市建设】 1、腾出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厦门在全国率先推动“多规合一”,首要任务就是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这一改革工作,注重城市规划的“合”,形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海域系统、全域城市承载力四大板块“一张蓝图”,实行“一个平台协同管理”、“一张表格受理审批”,“一套机制保障运行”,解决了不同规划打架问题,使统一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得以形成,建立统筹发展的综合平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土地使用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 几年来,厦门运用“一张蓝图”理念对全市原有的12.4万个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差异图斑进行统一协调,就已经腾出了5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通过“一张蓝图”,目前已划定生态控制线范围981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640平方公里。 2、全市城市建成区达324平方公里 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规划统筹下,厦门城市建设这几年有序推进,城市承载力不断攀升。 站在全市层面,“厦漳泉”同城化及山海协作持续有序实施,截至目前“厦漳泉”已经完成了21个同城化重大项目,其中备受瞩目的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思明园、湖里园已经开工建设,海投(长泰)科技创业园、厦门与龙岩龙雁新区合作区建设也加快建设当中。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渐成雏形,其中岛外四个新城中心已颇具规模,全市城市建成区324平方公里,其中岛外就占了三分之二。 “美丽厦门,交通先行”,通过改善最贴近民生的交通组织为突破口,厦门的城市承载力很快就将实现质的提升——地铁工程在厦全面启动,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已经动工,轨道交通3、4号线控制性工程也已正式开工;力求实现“半小时交通圈”的快速路“两环八射”网络系统初步形成,建成后将极大方便市民的出行;“公交+慢行”绿色交通逐步在厦门推广,通过提升改造BRT系统、推进慢行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一次“再升级”,以期为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多、交通“高峰期”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开出良方。 3、综合管廊试点完成计划的84% 生态环境建设是厦门提升城市承载力的重要方向。几年来厦门相继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大力推进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也尤为显著。目前,厦门综合管廊试点完成了计划的84%,其中海沧、翔安试点计划实施项目249个,总投资61.72亿元。海绵城市建设也初显成效,当前正在加快实施海沧、翔安试点区域项目建设。 【城市管理】 1、成立20多家社区书院 一系列人文社区、医疗制度的改革创新举措,将市民的愿景和需求相结合,让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改善市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厦门拉开了深化医改的“大幕”,不仅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还探索形成了以“分级诊疗,慢病先行,上下联动,三师共管”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做法”,加大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政策引导,目前正在推进滨海、康乐等25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新一轮改造。 试点建设社区书院,则为厦门建设成为“人文之城”奠定基础。从2015年6月厦门首个社区书院云头书院成立,到如今20多家社区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相继出现,让市民有了共同学习、共同参加文体活动,共同协商议事的场所,在精神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得以提升的同时,居民共同精神也在悄然萌芽。 2、全市公园绿地达35平方公里 自然与人融洽相处,绿色成为了“美丽厦门”最重要的底色。厦门根据“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重点开展“四边”绿化,同时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全面推进绿道工程,形成了多条山水绿廊,令花园城市景观品质不断提升。如今,厦门的公园绿地已达35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公园绿地11.4平方米;共计完成超过150公里绿道建设,包括海沧大道、海沧湖、天竺山等绿道建设;全市范围还有550处以上立体绿化完成了建设。 3、852个项目在“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运行 厦门近几年还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令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其中, “多规合一”通过“一张蓝图”推进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最能体现其成效。 “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着眼于跨部门业务的整体优化,构建建设项目审批新流程,实现了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各审批部门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审批信息实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审批流程从方便管理部门转变为方便申报者,真正实现了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多规合一”综合平台还处在播种、育苗的阶段,而在厦门,这项工作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厦门共有852个项目按新的审批流程在“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和建设审批信息管理系统上运行。厦门的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25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6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3%,超额完成投资2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高出全国10.8个百分点。 【共同缔造】 1、96个市直单位挂钩村(居)参与治理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所提出的“共同缔造”理念,创新了以居民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让城市管理从“政府管”转变为“人人管”,尤为深入人心。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就是“共同缔造”理念在现实中的实践——在坚持政府的服务纵向到底的同时,坚持每个居民都纳入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社会组织都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推进居民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如此一来,政府职能从单纯的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利益,转向凝聚群众共识、培育群众精神,以通过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培育居民对社区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归属感。现在,全市共有96个市直单位挂钩村(居)参与治理,共培育打造289个典范村(社居),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亮点的共同缔造典型。 2、全市21个社区与台湾村(里)结成“友好对子” 如今,曾厝垵社区已引进台商45家、从业人员65人加入文创会。全市组建有台胞、台属参加的文体队伍100多支。厦门共有38个镇(街)与台湾46个乡镇、村(里)进行了交流合作或签订合作协议,有21个社区与台湾21个村(里)结成友好社区对子。 同时,全市共培育打造289个典范村(社居)。全市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八类严重暴力刑事立案数下降20%。已建立263个社区工作站,为居民提供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 |
相关阅读:
- [ 04-07]厦美术界首次集体进京办展 “美丽厦门”京城绽放
- [ 04-06]"美丽厦门"当代美术作品晋京展开幕 将展出至12日
- [ 04-01]“美丽厦门”将亮相中国美术馆 汇报厦门建设成果
- [ 03-09]厦门万名妇女齐聚“美丽厦门women同行”
- [ 02-29]美丽厦门 高效出行
——厦门全力打造大交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