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借助自贸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维修业。图为厦门太古公司维修机库。(资料图/记者梁伟摄)
核心提示
厦门日报讯(记者 崔昊)再过几天,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将迎来揭牌一周年。
一年前,厦门片区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自评,排名是全球第30位。一年后,再次自评,厦门片区的营商环境排名提升至23位。
小小的区域大作为。一年来,厦门片区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来厦考察时“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显现特色,活力四射”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当好改革的掘进机、开放的破冰船,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
样本点击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区域面积43.78平方公里,约占厦门市陆地面积的38分之1。
●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已推出184项创新举措,出台了90个政策措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35项改革试点经验和福建省30项创新成果,真正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推动着城市对外开放进一步加速。
●根据福建省通报的126项创新举措和39项开放措施中,厦门片区分别有62项和28项,其中属全国首创22项。“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获国台办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
●专家点评:
3月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赵晋平在厦门片区考察时评价说:“厦门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做法很好,非常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当前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应当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引领作用,无论在厦门还是在全国都应如此。”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深改办组织的“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聚焦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发展,本报今日为您讲述其创新成果背后的改革故事。
啃下“硬骨头”一张证照破藩篱
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里,最络绎不绝的莫过于企业营业执照发证窗口。“以前办证起码需要十天半个月,现在最多三天就搞定了。”马女士是一家代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自贸片区行政效率不断提速的见证者,昨天她只等了十多分钟,就拿到营业执照。
从十天半个月缩短到三天以内,表面上时间的高度压缩,背后却曾是商事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把工商、税务、质监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照一码”。去年3月26日,厦门另辟蹊径,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率先全国啃下了这块审批制度改革的“硬骨头”,真正实现了“三证合一”。
审批制度的改革让企业“跑步”进入自贸片区。自揭牌至今年3月底,厦门片区新增企业10807户,注册资本1611.92亿元人民币。仅3月份,厦门片区新增企业达1561户。
大胆改革创新,让一连串的可圈可点的“首创”扑面而来。厦门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例数了厦门片区的系列“首创”:率先全国推行国地税一窗联办、税控发票网上申领;率先关检“一站式”查验和“监管互认”,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在大陆率先放宽台湾个体工商户经营等创新举措;率先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的两岸商品快速通关模式,打造两岸跨境贸易和快速物流新通道……
大胆改、大胆闯、大胆试,厦门片区砍掉束缚发展的荆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直入改革深水区,让改革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量身定制服务助推产业腾飞
今年,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23岁了。从最初的1个飞机维修机库,发展壮大到如今的6个机库,厦门太古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维修能力最强的飞机工程服务基地之一,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地、各类型的飞机。
“对于飞机维修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如何让来自全球各地的航材快速通关、又好又快地维修,是影响厦门太古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司物流部经理孙立告诉记者,随着飞机维修技术的发展,飞机停场维修所需时间越来越短,航材的快速通关已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了解到这一需求,针对行业特性,厦门海关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为航空维修业“量身定制”出“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的服务举措。
如今,在厦门太古公司内的保税仓库里,存放着十几万种可能用到的维修航材。仓库实施实时出库、集中申报、无纸通关、随报随审即审即放、客带货快速通关验放等便捷通关举措,工作人员每天分7个时段把所需的航材送往各个维修机库。2015年,厦门太古飞机进场维修架次同比增长28.7%。
厦门片区把注重制度创新与培育产业功能、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辐射联动,增强城市对高端发展要素的吸引力,推动产业、城市、社会加快转型发展。这里正在形成飞机维修、保税展示交易、冷链物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氛围。
聚全市之力 推动先行先试
“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求全市各区、各部门和各国有企业,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责,开动脑筋,主动作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这样强调。
去年初,厦门市成立了由王蒙徽书记担任组长,裴金佳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17个工作组,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起了各区、各部门、开发区、国企等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市共建自贸试验区的工作合力。
“不难看出,厦门片区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推出184项创新举措、出台90个政策措施,依托的正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厦门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成为全市推动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同时,全市上下也掀起了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的热潮。“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改革从全市、全省延伸到全国,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获国台办授牌并吸引各地前来“取经”……厦门片区通过放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示范溢出效应,把区内试验成功的创新机制常态化,并向区外扩展,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逐步构建起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的新体制、新模式。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伴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驶入改革深水区,厦门片区正在酝酿新的改革试验任务,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对标先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把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部门声音】
新一批重点试验任务清单将推出
厦门片区挂牌一周年在即,管委会在做好周年评估工作的同时,也在梳理新一批重点试验任务清单,加大改革探索力度。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一块试验田,要播下良种,更要向更多区域播撒良种,把经验推广出去。厦门片区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厦门发展为目标,坚持企业需求和问题导向,加强应对TPP、中韩、中澳自贸区影响等研究,突出围绕厦门优势和对台特色,加快打造制度创新的新高地。同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熊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