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投资建设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在东渡海天码头上线试运行。
(本报记者 梁伟 摄)
【解读】
厦门港集装箱业务优势再提升
厦门日报讯(本报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赖艺玲 陈朕朕)港口作为海运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联接远洋、内河船舶以及内陆运输的枢纽。港口区域汇集有货主、货运代理、船东、船舶代理、码头、陆路运输企业、堆场、报关行、海关、商检等各种机构。港口不仅是不同运输方式汇集的关键节点,而且也是各种信息资源的汇集点。
集装箱码头作为运输链上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相关信息化项目建设,可实现厦门港口业务信息链充分融合、实时共享,为用户提供完整、准确、及时和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实现集装箱码头闸口无人值守、智能化管理、解决厦门港整个物流链的问题的目标,切实提升厦门港的信息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
【名片】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
港口是厦门的生命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港口产业发展。2013年底,多家港口企业“握掌成拳”,组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该集团所属码头岸线资源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且均在自贸试验区内,年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航母”级港口企业。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将“供给侧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思路源泉与工作要求,一系列措施先后出台,有力促进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稳定发展。
接下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将继续探索更多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努力打造厦门港优秀的集装箱码头服务“金字招牌”。
着力供给侧改革,打造国际一流集装箱码头服务商。昨日记者从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该集团成立两年多来,通过十余项供给侧改革措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带动厦门港转型升级,使港口整体运作效率不断提升,巩固全球前二十集装箱强港地位。
依托集团丰富的码头岸线资源,积极实施“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优化航线业务布局、科学配置泊位资源。两年来,40多条外贸航线调整靠泊码头、合理分工,东渡港区开展“近洋、对台航运和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业务、海沧和嵩屿港区开展“远洋干线”业务,同时,配合国家内需政策实施,设立厦门首个专业内贸集装箱码头,有力促进内贸业务的发展壮大。
集装箱码头集团通过积极改造,已接待当前世界最大型(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近百艘次,目前全国仅有6个港口具备此能力;码头前沿桥吊可作业9层堆叠集装箱船舶,在船舶直靠率、船舶靠离泊计划准班率、船舶作业效率、拖车进出场效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中,均是全球一流水平。
同时,集团在无纸化、信息化、电子化等诸多方面打造“智慧港口”,使厦门港的“单一窗口”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该集团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提升码头科技应用水平、加强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能力建设、设立业务统一受理中心,并将智能闸口建设向全港推广,探索更多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努力打造厦门港优秀的集装箱码头服务“金字招牌”。
全国首创
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海天码头上线
实现集装箱流转数据电子化,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将在全港逐步推广
集装箱进出码头,也能像私家车过自动收费闸口那样快捷?由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投资建设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日前在东渡海天码头上线试运行。该平台采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合全港集装箱在各个节点的流通数据,实现一次录入全流程共享,实现集装箱设备交接的电子化、智能化,且码头闸口作业中的车号箱号识别、录入数据、验损、放行等环节自动化,整体提高集装箱物流效益,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
港口发展,不仅需要全球领先的码头、航道条件,也需要国际一流的服务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厦门港集装箱业务龙头国企——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近些年来积极实施“智慧港口”建设,大力推进港口服务供给侧改革,此次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便是成果之一。
港口信息化水平已成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此次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在东渡海天码头上线后,各方将积极总结经验,逐步向全港推广,全面提升厦门港的服务水平。同时,此举也将助力我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国际航运中心和“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增添动力。
拖车过闸
从90秒减至30秒
一辆集装箱拖车通过东渡海天码头智能闸口时,四个方向共计八台红外感应摄像头一同工作,自动识别车号、箱号,坐在监控室中的工作人员直接从电脑屏幕上检验集装箱是否有破损,并核对数据信息。大约半分钟后,一切正常,抬杆放行。
“在没有用这套系统前,以上的全部流程,都要依靠人力完成,包括识别箱号、录入数据、检查箱体,一辆拖车至少需要90秒,且每个闸口都要专人值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新系统上线,闸口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效率翻番,东渡港区每天三千多个集装箱操作因此受益。”
提升,不仅是90秒缩减至30秒这样简单。电子化运作,也使原来需要几十个人的班组缩减一半,一个人可监控四五条通道,值班人员也无需整日坐在2平方米大小的闸口工作间内高强度劳作;同时,电子信息取代了人工录入,也使差错的发生趋近于零。
手机应用
助企业提效降成本
变革,不仅在码头闸口,也发生在厦门港8000多台拖车、上万名司机的日常工作中。
拖车司机小李拿起手机,打开应用程序轻点几下,就拿到了物流运输公司刚刚发来的调度指令。随后,他开车上路,前往指定地点拉货。“在没有这个系统前,送单员要拿着纸质单证开着车到处跑,与我们拖车司机对接派活儿。”小李说,“现在不仅没有纸质单证,送单员这个岗位也逐渐成为历史了。”
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介绍,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云技术,通过智能手机,便能实现拖车司机与码头之间的交互,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原来需要现场传递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现在调度信息直接推送到司机手机上,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大降低。”集团负责人介绍。
未来,这个系统还可能“进化”——货主在平台上发布运输信息,运输公司可以“抢单”,这类似于目前流行的打车软件,进一步提升全港拖车的服务效率与水平。
供给侧改革
打造全新物流服务链
智慧闸口、手机应用、电子单证……当这些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向全港推广后,一个“智能化”、“无纸化”、“一站式”、“全流程”的港口物流服务链,将在厦门港率先实现。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介绍,厦门港经过码头资源整合后,该集团已具备全面推行“智慧港口”创新举措的土壤。“相关工作以厦门国际港务为牵头单位,集装箱码头集团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硬件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在东渡港区实现试运行。”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工作的推进,今年海沧港区的海润、嵩屿、国际货柜码头,都将实现电子化。”
相关人士解读,为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目前全球各港口在硬件条件上趋于同质化,因此,港口信息化成为提升运作效率的“软实力”体现,更是核心竞争力。随着厦门港类似创新举措的不断推出,将进一步提升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