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六旬成功女士遭家暴30年 重病住院后在病房仍被打

2016-03-08 08: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卢超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3月8日讯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这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反家暴也成了这个“三八”妇女节广受关注的话题。

导报记者了解到,《反家暴法》实施一周以来,厦门更多的人知道遭遇家暴可以寻求帮助了。“3月份这一周的求助量,大约相当于去年一个月的量,电话咨询也明显增多。”有关负责人说。导报记者 钱玲玲

更多人知道遭家暴可求助了

在霞溪路,“和合之家”思明区反家暴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最近很忙。“随着《反家暴法》的出台实施,人们对于反家暴的关注度高了,更多的人知道遭遇家暴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和合之家”项目负责人包颖说。

去年3月,“和合之家”启用,这是厦门首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成立的反家暴组织。截至今年2月底,该中心共接到了500多个热线电话,有60人上门求助。

也就是说,过去的一年,平均每个月约有5位求助者。在《反家暴法》出台后的这一周,新出现的求助者就已达到5位,电话咨询也明显增多。

50岁以上群体求助增多

那么,都是什么人来求助呢?

导报记者了解到,“和合之家”刚启用初期,以“80后”、“90后”等年轻人居多,尤其是30岁出头的“85前”群体。“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刚步入婚姻的前几年,各方都处于磨合期,需要面对父母、孩子等矛盾;加上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社会压力大,容易产生家庭矛盾,进而引发家暴。”包颖说。

随着反家暴宣传力度加大,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的求助也开始增多。“作为被集体潜意识赋予更多社会责任的男性,当其在社会变革中遭受挫折时,若没有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找不到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向外攻击,甚至采取暴力行为来增强在家庭中的控制感。”包颖说。

据统计,目前出现的求助者中,95%以上都是女性,但也有小部分男性受害者。

案例

六旬成功女士遭家暴30年

A女士是归国华侨子女,今年60岁,事业成功受人尊重。但谁也没想到,她竟然遭受了长达30年的家暴。

30多年前,能干的A女士在贸易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此时,她丈夫C先生却下岗失业。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上A女士长期忙工作,夫妻关系开始恶化。孩子小学毕业时,发现爸爸有外遇,A女士气不过闹了起来。也就是那时,C先生第一次动手打了A女士。

处处要强的A女士选择了隐忍。没想到,从那以后,C先生的“小三”换了一个又一个,却对妻子打骂不断,甚至在A女士患重病住院期间,还在病房里施暴。

夫妻间冷暴力一年不说话

几年前,白领X小姐和同事Z先生恋爱了。婚后,因为工作上的摩擦,两人常在公司发生口角。回家后,两人都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Z先生又经常忍不住继续指责X小姐,X小姐也针锋相对,夫妻间裂痕越来越深。

时间一长,Z先生干脆不说了。“他回家不理我,还和他父母说说笑笑,我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快一年了,他几乎没在家跟我说过话,有事也通过他父母来传话,我都快要崩溃了。”

高知夫妇为带孩子打架

“80后”的D先生和G小姐,是外人眼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这几年,夫妻俩忙于工作,无暇看顾孩子。双方父母一商量,便轮流来厦门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忙,倒帮出了事。“你妈这样带孩子,会把孩子给毁了!”由于两代人观念上的差异,夫妻俩对于父母带孩子的方式颇有不满,逐渐演化为言语攻击对方父母。两人越吵越凶。吵了几次,D先生发现自己嘴笨,吵不过老婆,一怒之下,便动了手。

小伙半夜被老婆踢下床

被家暴的都是女性吗?并不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W,这几年就饱受家暴困扰。

几年前,W先生与H小姐“奉子成婚”。“她脾气不好,碰到一点不高兴的琐事,就会大发雷霆,有时半夜把我一脚踢下床。”很快,小两口从吵架升级为打架,每次打起来,W先生都不敢还手。“我现在对她,满满都是恨!”W先生痛苦地说。

链接

哪些行为属于家暴?

什么是家庭暴力?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就是丈夫打老婆。事实上,根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小孩、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按照《反家暴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具体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冷暴力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