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人人都是志愿者 “头锅饺子,二锅面。在我们北方老家,第一锅饺子都要给家里的老人。”今年大年初一,金安社区的居民陈丽英就端着热腾腾的饺子,带上老公和女儿女婿到独居的蔡阿姨家陪她过年。 这是陈丽英作为志愿者与蔡阿姨结对帮扶的第三个年头。从2010年入住金安社区开始,陈丽英已经坚持做了6年的社区志愿者。在她看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结对帮扶,她还参加了社区的文明督导队,并且定期到社区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 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林雷也是金安社区志愿者的代表之一。从2009年住进社区起,他就成了一名专职义工,社区的大小事,只要小区邻居们有求,他都力所能及地主动给予别人帮助和关爱;53岁的环卫工郑金星以前可自称“刺头”,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引导和感染下,渐渐融入社区,成为社区平安护园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志愿者”似乎是全体居民共同的名字,社区2.23万多名居民中,注册志愿者就有2453名,大约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注册志愿者。 2013年7月,金安社区成立了一支由低保户组成的新阳光志愿者服务队。金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丽敏介绍说,在金安社区的1500多户居民中,低保户就有100多户,占了社区的百分之十左右,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也需要让他们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中,真正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 作为厦门最大的纯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立足社区低收入人群多、社区配套不完善等现状,金安社区将突破口放到了探索志愿服务上,希望通过志愿者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社区服务。2013年,金安社区率先开展志愿服务制度化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打磨,总结出了注册登记、志愿者培训、需求对接、服务记录等八项制度,并率先提出按照“八步”服务流程规范志愿服务,系统完整地总结出一整套志愿服务制度化体制机制。 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和“快乐365”志愿服务的基础上,金安社区还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了“金哥安妹斗阵行”志愿服务品牌,倡导社区男女老少都来当志愿者。“金哥安妹斗阵行”行在“结对帮扶我先行、文明督导我先行、平安护园我先行、文化引领我先行、传递正气我先行”等五个方面,设立志愿者体验日,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志愿服务氛围。 专业化博采众长显身手 “吴书记,小孩撞伤老人的问题已经调解好了!赔偿金余款提前付清了,老人家属很满意。”2月4日,顺利完成了一起持续三个多月的调解后,社区志愿者吴秀丹给社区书记吴丽敏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年近六旬的吴秀丹是居住在金安社区的退休法官,退休后,热心的吴阿姨主动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服务。发挥吴阿姨的特长,社区专门为其开设了“秀丹法官服务点”,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等服务。 将志愿者中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从普通志愿者中筛选出来,把专业需求做精做细是金安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的一大体现。 熟悉金安社区的人对于党员志愿者张华娟一定不会陌生。作为连任七年的社区第一居民党支部书记,张华娟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在各项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出生广播世家的张华娟还是社区的文化宣讲员,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上热情开朗的个性,张华娟总能把社区里的好人好事,最为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参观者。 为了使志愿服务做到“群众所需、服务所有”,金安社区率先摸索出了志愿服务专业化整套制度流程,并归纳成查、筛、分、建、培、用、评等“七字法”。除了筛选志愿者,发挥他们的特长外,社区还定期邀请专业导师、社工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规范提升志愿服务队伍。同时,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12371”工程为契机,社区还建设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金哥安妹法律驿站”,法律驿站下设“秀丹法官服务点、雷哥维权援助点、社区调解服务点”三个服务点。整合社区退休法官、社区律师等资源,挖掘具有法律、调解等方面特长和经验的在职党员志愿者33名,采取轮班及预约的方式,便捷、贴心地为居民提供司法援助、纠纷调处、法律咨询、法规讲座等服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