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台湾研究船模的曾树铭先生和当时厦门大学华侨研究室陈希育教授到西方村,与汪锦树(左一)等人研究他们家族的造船技术。 厦门晚报讯(文/图记者龚小莞)本报《最厦门》周刊2月28日刊登了《从帆船到轮船》的专题报道,文中提到,1922年有一艘名叫“厦门号”的帆船从厦门出发,飘然远航美国纽约。昨日,84岁的前欧洲经济共同体随船翻译汪锦树致电本报说,当年“厦门号”帆船的造船工作是由他的堂叔公汪守地负责组织,他的父亲汪三九参与了造船。 故事 造船师傅多来自惠安西方村,船老板因船招了外国女婿 汪锦树曾是泉州惠安洛阳镇西方村人,他告诉记者,西方村整个村80%以上的人都造船,是家族职业造船,村庄至今已经有100年左右的造船历史。他的父亲汪三九出生于1896年,8岁开始出外当学徒学商业,11岁时被家人叫回惠安学造船以继承祖业,后来成了村里造船的“小五虎”之一。大概1920年,汪守地将汪三九从惠安调到厦门参与造“厦门号”帆船。“造‘厦门号’的大部分师傅是我们村的人,差不多七八人。 汪锦树听汪守地的儿子说起,当时造船的地点位于现在的民族路公交车站边、演武大桥下的绿化带,过去那里都是沙滩。汪锦树还听说“厦门号”帆船上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据说船老板是广东人,船造好后,一个外国人跟着船出航,在船上和船老板的女儿相识相爱。下船后,船老板便将那外国人招为女婿。 汪锦树说,当年造船的地方,以后可能会改造成福海社区的公园,他建议届时可以在公园内展示和“厦门号”帆船相关的内容等,从而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 技术 桅杆插上船体完全靠人工,没有起重机,很考验功夫 汪锦树说,那个年代造船非常辛苦,没有电,全部靠手工。没有鞋子穿,夏天木材被太阳晒得发烫,脚都起泡了。冬天冷得哆嗦,脚趾头裂开,不断往外渗血。 而且,造船和普通的做木工完全不同,要有线条,比如两边要翘起来,既要有技术,又是体力活。一把斧头,柄1米长,单脚踩在木材上,挥动斧头砍下。“特别是一根桅杆要插上船体,没有起重机,只能靠人工,那是非常考验功夫的。” 汪锦树告诉记者,当时造船的木材都是到漳州一带的深山里砍树,然后在漳州石码搬上五帆船,通过九龙江运抵厦门。砍树做桅杆也是一门学问,例如一根桅杆三丈高,但是无法爬上去丈量树干的高度,造船工人便运用他们的智慧,通过人、树根、树干顶端三个点,形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人到树根的距离,从而量出树干的高度,并将该方法一代一代传下来。 |
相关阅读:
- [ 07-23]小福船下水仪式简单而庄重 当地仅存的造船厂或面临关闭
- [ 02-22]小车陷沙滩被海水淹了大半 汽修师傅提醒不要再启动
- [ 02-04]环保志愿者开展净滩行动 200米沙滩"藏"500多烟蒂
- [ 01-09]厦门滨海步道改造施工负责单位 今起清理遗留的乱石堆
- [ 01-08]厦门环岛路沙滩上屡现土堆石块 疑是修路遗留建筑垃圾
- [ 01-02]男孩情绪失控:涨潮了也不愿意离开沙滩最后被绑上岸
- [ 12-17]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下足功夫 沙滩修复经验将走出国门
- [ 11-28]大海鳝搁浅鼓浪屿沙滩 市民将其抬回家送专业机构治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