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抑郁症,大家一起奔跑。北京尚善基金会供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曾昊然)最近,史学天才林嘉文的自杀引起了网络热议。这位史学天才曾出版40万字的史学著作,获得不少名家点赞。然而他却在18岁的年纪自杀,留下一句:“不明白这么拼是为什么?”后来人们才从他家人口中得知,他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总体情况:抑郁症不断上升
根据世卫组织(WHO)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记者从刊登在2009年的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一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看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6%,以此估算,抑郁症患者至少在9000万人以上。比欧盟人口数第一的德国总人口还多。
更为糟糕的是,近些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在不停地上升,二三十年前抑郁症患者在精神专科门诊中占比也就10%,现在已经超过50%。目前我国抑郁症识别率仅为30%,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也就是说,在10个人中,大约仅有一个抑郁症患者选择就医,而剩下的抑郁症患者却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厦门的抑郁症情况怎么样?发布在中国权威精神学术期刊《中华精神杂志》上的《厦门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现状调查》,对厦门的抑郁症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厦门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3.3%。尽管暂时没有更新的数据发布,但是根据2014年厦门常住人口计算(381万),厦门抑郁症患者可能高达六位数;而如果患病比例没有变化,那么到2020年,厦门患抑郁症的人数会增加到16万左右。
判断标准:“1+3”症状
抑郁症是什么,这是很多人想要了解却又觉得虚无缥缈地烦恼。“为什么原来很开朗的人,会变抑郁了?”“抑郁到底算疾病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厦门市仙岳医院,请教那里的医生。
仙岳医院心理科病区负责人张锦黎首先介绍,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定论。”尽管抑郁症的确切病因不明,但一般来说,抑郁症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为遗传基因。外因则是客观环境,当人受挫,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无法较好地自我调节,进而导致情绪低落,意志减退等情况。
那么抑郁症有哪些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市民可以关注到的呢?张锦黎介绍,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2周以上长时间情绪低落和兴趣爱好减少,其他的附加症状为睡眠比平时少2个小时、早醒、食欲不好、自我评价下降、精力疲乏反应迟钝等。当患者有1个核心症状和3个附加症状时,就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抑郁症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个疾病正在侵蚀我们青少年儿童的身心。
爱心行动:社会没忘记他们
好在,社会没有忘记他们,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正在对这个群体给予了关注。去年8月,一份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开始上线公测,北京尚善基金会发动全国志愿者及第三方机构,通过开放平台收录、采集、上传完成,这份地图中收录了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社区服务及心理健康小组。市民可以就近找到援助机构的地址等信息。厦门市仙岳医院也于近期启动了招募免费随访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相关线索,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晨报记者先后走访了北京尚善基金会、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等多家爱心单位和医疗单位,又先后采访了湖滨中学心理教师刘平超、仙岳医院心理科病区负责人张锦黎和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华在内的多位爱心人士,以期呼唤社会更多爱心力量的汇聚。
不算高的发病率 不算少的患者数
遗憾的是,仅一成患者会选择咨询医疗机构
数据
抑郁症,这个被称作“心灵感冒”的疾病,看似虚无缥缈,实则离我们越来越近。根据我们的估算,厦门抑郁症群体的数量达到6位数。如此庞大的数量,又有多少人接受了治疗?他们的人群结构是怎样分布的?厦门抑郁症又有怎样的地域特色?带着这一个个疑问,本版通过大数据式的呈现方式,为您全景展现厦门的抑郁症情况。抑郁症并不可怕,可防可治,我们也提醒市民有相关症状时,及早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海西晨报讯(记者 曾昊然 彭怡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达11%,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抑郁症患者。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6%,以此估算,抑郁症患者至少在9000万人以上。那么厦门的抑郁症情况怎么样?记者从发布在中国权威精神学术期刊《中华精神杂志》上找到了《厦门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现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通过该《调查》,结合其他医学杂志和医生专家的观点,记者绘制出了“厦门版的抑郁症数据库”。
特点
已成为所有精神病第一位
仙岳医院心理科病区负责人张锦黎透露,厦门曾在2010年对18岁以上人群做过一次精神障碍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年龄段的人群,共10764人完成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在所有被查出的34种精神疾病中,无论按照现患率(往前推最近一个月)还是终生患病率(一生当中至少有患过一次)来看,排名第一的单病种疾病都为重性抑郁障碍。
其中,厦门抑郁症的现患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3.3%。尽管暂时没有更新的数据发布,但是根据2014年厦门常住人口计算(381万),厦门抑郁症患者可能高达六位数;而如果患病比例没有变化,那么到2020年,厦门患抑郁症的人数会增加到16万左右。
此外,近些年来,重度抑郁症患者数量减少,轻中度患者增加。对此,张锦黎称,与前些年相比,一些市民对抑郁症了解越来越多,发现自己情绪出现问题时,愿意到医院诊断治疗。经过治疗,他们症状有所减轻。
特点
农村中年妇女最易得病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调查》显示,所有人群中,抑郁症是有倾向的。参与《调查》撰写的张锦黎说,抑郁症多见于女性、年龄在55岁以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群。以重性抑郁障碍为例,男性现患率为0.46%,但女性却达到2倍之多的1.13%;城镇的现患率为0.51%,农村达到近4倍的1.99%;55岁以上现患率为1.61%,18-39岁的现患率仅为0.46%,差距也达到近4倍。
张锦黎介绍,之所以会出现倾向性,和生活水平、社会支持有关。“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中年妇女,是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的群体。这些人受到的社会关注相对少,但却必须承担家庭内部事务的重担,一旦不能有效宣泄情绪,长期处在压抑情绪中,就容易患上抑郁症。”
特点
发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厦门的抑郁症群体情况如何?从记者的调查来看,相对于全国水平,还是较为乐观的。与全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6%对比,厦门的发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之所以厦门的发病率不算高,致力于抑郁症治疗研究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华表示,抑郁症除了和遗传等自身因素有关,客观环境也是原因之一。“厦门自然条件不错,文明程度也高,生活节奏适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厦门人的善,厦门抑郁症患者情况应该会比其他城市好一些,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特点
仅一成患者咨询医疗机构
根据《柳叶刀》的报告,目前我国抑郁症识别率仅为30%。这意味着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而根据《调查》中的数据,符合DSM一1V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254例患者中, 有226例有就诊和精神障碍残疾程度方面的资料,其中仅2l例(9.30%)曾经因心理问题求助过心理卫生专业机构,5.31%求助过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20.35%寻求过其他帮助,65.04%从未寻求过帮助。也就是说,仅一成患者会选择咨询医疗机构,而超过六成的患者从未把自己的病当成病,或者有病不敢医。
总结
抑郁症医疗资源
分布仍不均
“抑郁症危害不小,却一直被双向忽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厦门市爱恩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监黄冉昕表示,一方面民众对抑郁症不了解所出现的主动忽视。他们不能判断自己的情绪,或把抑郁症当成精神类疾病,发现情绪有问题时,出于恐惧歧视的眼光不肯及时就诊;另一方面,是患者身边的朋友亲戚对抑郁症不了解所带来的被动忽视。“患者无法从最亲近的人那里寻求帮助,亲戚朋友甚至对患者的痛苦不以为然。”患者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病情不断加重。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华坦言,目前抑郁症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精神专科医生数量不足,有精神专科的医院也少。”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没有精神专科,患者很难获得医疗资源。较大的综合医院也不一定有心理精神疾病病区,给规范治疗带来不小难度。
合理治疗方案是专科医生先对患者进行排除,确定是抑郁症还是一般心理疾病。“若是抑郁症,医生会给出整体治疗方案,和心理医生协作完成。若只需一般心理治疗,就由心理咨询机构接收。”
高校内开展的精神健康飘书活动。
精神上的小感冒 生活中的大转折
幸运的是,他们正经过治疗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
群体
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是曾经战胜癌症的硬汉。本应五光十色的生活,在抑郁症面前,却显得苍白而无力。他们都是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又是抑郁症的受害者。但经过治疗,他们中的大多数重拾自信。
海西晨报讯(记者 彭怡郡 曾昊然)记者从相关治疗咨询机构,找到了部分抑郁症患者,与他们一一对话,试图还原这一个群体的真实生活。为保护隐私,我们隐藏了他们的姓名,也希望他们早日康复,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学生
考前抑郁
治疗后好转
不肯出房门、不肯上学,站在门外的妈妈急得不行。
不知怎么,临近期末考试,其他同学都在准备复习,读初中的小刚(化名)却不肯走出房门。小刚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工作能力也强,前不久还评上班干部。可就是这样,小刚突然不愿上学了,甚至不让爸妈走进他的房间。父母都觉得,小刚变得很“怪”。
学生就是要上学,耽误了考试可怎么办。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每隔一会就给小刚做思想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小刚的妈妈一连问了几次都问不出答案。
骂也骂了,说也说了,可小刚还是不出门。小刚的情况“惊动”了学校老师,老师们专程到家里来看望他,劝他回学校上课。和小刚关系好的同学也来家中看他,和他谈心,但小刚始终没有走出房门。
最近,老师帮小刚找了心理老师,希望能打开他的心扉。当心理老师问到是何原因时,小刚说他自己不清楚。“我只是觉得很烦,不想学习,老想发脾气。”
深入了解后,心理老师判断小刚患上青春期抑郁症。小刚为什么会患病呢?在他记忆深处的一件小事,引起了心理老师注意。
小刚说,他读幼儿园时,有一次不小心打坏了玩具,老师惩罚他,这件事让小刚觉得做错事会让人感到羞愧。虽然只是一件小事,而且过去很久,但这种感觉一直留在他心底,害怕再一次做错事。
上了小学,因频繁换老师,小刚成绩不好。发成绩单时,老师会在班上念成绩。当时小刚的名次排在最后,所以每次他都非常紧张。
初中后,小刚成绩上来了,但紧张的感觉没有消失。每到考试,紧张感就再一次笼罩在他心头,让他倍感压力。前不久,小刚评上了班干部,老师对他的期望更大了。但小刚反而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小刚就有了不上学的念头。
心理老师说,小刚追求完美,又害怕做错事,这让他想要逃避。经过治疗,小刚有了好转。
老人
“开心果”重拾信心
老范(化名)老年痴呆了,他的子女们都这么说。
70来岁的老范以前很有活力,写字做文章,唱歌跳舞样样行。年纪渐长,老范也不落伍,连上网购物都学会了。老范一直被当作“开心果”,即使在病魔前也不退让。早些年他患了癌症,如今也大有好转。然而连癌症都战胜的他,却差点倒在抑郁症前。
几个月前,老范状态变了。当时老范家准备装修,他对装修颇有心得,频频发表意见。但有一天,子女问他装修细节时,老范却不说话了。慢慢地,子女发现了更多问题。“不写字、不玩电脑手机,说话有气无力,整天呆呆的,像得了老年痴呆。以前他爱干净,房间常整理,现在房间乱糟糟的也不管了。”
为了让父亲尽快康复,子女找了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法,让老范多动脑,去户外锻炼,但效果不好。无奈下,子女将老范送进医院。经诊断后发现,老范患的不是老年痴呆,而是抑郁症。这种病让老范变得“封闭”,不肯与人交流。现在,老范正在积极治疗,往日炯炯有神的双眼,开始重新有了神采。
上班族
抑郁患者再次上岗
这已经是陈红(化名)找的第4份工作了,但做不到2个星期,陈红又放弃了。不爱和人交流,不想动脑思考,这些问题让她在工作中举步维艰。不过,这并不是她所愿意的,而是抑郁症在“作怪”。
她找的第1份工作是餐厅服务员。迎宾、点菜、收盘子,这些工作不难,一开始陈红也全心投入做事,但时间一长就做不下去了。“我总是记不住菜单,顾客问我问题,有时也答不上来,还会被领班、顾客责骂。”被骂后,陈红情绪变得封闭,不想做事,看到顾客来也不主动上前招呼了。这样的工作状态自然不让人满意,没过多久,陈红就辞职了。
亲戚给陈红介绍第2份工作,是办公室文员。刚入职时,领导没有给她安排太多工作,主要让她学习业务。一段时间后,别人叫陈红做事,她做不来,也不爱问,久而久之工作积压,领导对她也不太满意,这份工作又“黄”了。第3份、第4份,陈红仍然做不到几天就放弃。“我知道被骂就逃避是不对的,但我不能控制,这样的状态很难改变。”
最近,陈红的家人又帮她找了新工作。陈红也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份工作。
务工人员
工作狂
积极治疗
上午7点35分,窗外的阳光挤过窗帘布狭窄的缝隙,打在王强(化名)脸上。他很不情愿地睁开眼,双眼无神地盯着天花板看了5分钟,“一睁眼,就觉得这一天太难熬了”。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患病了,很多人难以相信,患病前他是一个凌晨2点都会赶到工地的工作狂。
把时间拨回到2年前,王强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厦门很多建筑工地。“原本他是精力旺盛型,工地上有什么事,他马上放下碗筷赶过去。”他爱人告诉记者,有一次工地上出了事,是凌晨2点。电话突然响起,几句话之后,王强就爬起床,三下五除二穿完衣服,向工地赶去。“那工作的热情,拉都拉不住,谁想到他后来会性情大变……”
据王强妻子回忆,他第一次发病在2014年,没有任何征兆。“当时就觉得人生失去动力,只想躺着放空自己。”王强回忆,当时就连吃饭也是为了吃而吃,更别提兴趣爱好了。
好在,第一次发病持续了4个月就自动好了,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但是第二次王强又发病时,情况就没有那么好了。
“第二次我整整躺了8个月还没好,每一天都度日如年。”这种状况,让他家人很担心,经过医生诊断,原来王强得了抑郁症。
开始时,家人都不愿相信。“王强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不能失去他。”据王强妻子介绍,王强躺在家里的8个月,已经花光了大部分积蓄。后来,妻子陪同王强来到医院,接受药物和心理辅导治疗。根据医生介绍,目前王强已经有所好转。
据北京尚善基金会提供的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核实整理,尚有部分未列入地图中。
一张援助地图 一片拳拳爱心
援助
抑郁症不过是“心灵感冒”,不少人是这么说的。精力疲乏、逃离社交,甚至有了自杀的计划。这种“心灵感冒”带来的痛苦,或许比生理上的痛苦更深刻。那么,抑郁症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记者走访了多位相关专家,探寻抑郁症的“心灵痛苦”,同时总结社会正在为抑郁症患者做出的努力,梳理“他山之石”,试图为“攻玉”提供借鉴。
海西晨报讯(记者 彭怡郡 曾昊然)30岁的小陈(化名)想生孩子,却总被自己情绪困扰。小陈说,她经常和父母、丈夫吵架,心理总觉得不平衡,状态很差。最近丈夫想要孩子,但小陈萌生的念头是,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以现在的状态生孩子很难。
像小陈这样,受抑郁症“压迫”的人不少。高速的生活节奏,让现代人感觉“压力山大”,导致抑郁症出现。而抑郁症引发的自杀事件,又让我们见识到其可怕之处。要知道的是,抑郁症不仅是简单的“心灵感冒”,还可能危及生命。
误解
状态不佳常被忽视
近些年来,抑郁症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滨中学心理教师刘平超表示,中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出现的抑郁症情况不同。不过一些抑郁症情况,家长和普通的老师都无法分辨,无法给孩子很好的支持。
刘平超说,小学生患上的是儿童抑郁症,会出现不爱去学校,不和同学交往的情况。男孩会脾气暴躁,容易和同学发生争执,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打骂孩子。女孩则容易无精打采,一直说自己生病了。这种情况下老师大多认为孩子娇气内向,而忽视了孩子可能已经患上抑郁症,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孩子会陷入恶性循环,一边是老师的忽视,一边是抑郁症孩子和同学间无法融洽相处,感受到孤单,病情日益加重。”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华表示,所有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在内,诊治一定要有资质的专科医生才可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也没有精神科背景,无法判断患者是得了抑郁症,还是非疾病的心理困扰,患者容易被耽误治疗。
刘平超也表示,初中的学生会出现青春期抑郁症,典型特质是和家人、老师闹别扭。“青春期抑郁症和叛逆的特质相似,在无法明确区分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病症。”
看法
抑郁症不只是“心灵感冒”
和小陈一样,受抑郁症困扰,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人不少。有的人把抑郁症当作是一次“心灵感冒”,认为抑郁症仅是情绪波动起伏。
但实际上,抑郁症有着更严重的后果。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病区负责人张锦黎表示,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生物学改变,如肢体乏力、睡眠不足、食欲下降等情况,更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甚至将自杀计划付诸实践。“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中度的患者更有可能自杀。因为重度患者会出现精力下降、动力不足,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没有能力实行自杀计划。反而是经过治疗的中度患者,自杀念头尚未完全打消,经过服药动力有所恢复,更有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所以当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好转时,我们更要叮嘱家属时刻注意。”张锦黎说道。
在2010年版的《精神病学》中提到,抑郁症的自杀风险是19%,也就是说,每5个抑郁症患者中有1个企图尝试自杀计划。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63%的自杀者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除此之外,抑郁症还有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其次,抑郁症不是“富贵病”,经济基础一般的人也可能患上。有抑郁倾向的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心理咨询,这部分费用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来说,可能无法承受。
行动
建抑郁症援助地图
为帮助已经患上抑郁症的患者,社会上不少爱心人士、组织、医疗单位都已行动起来。
去年8月,一份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开始上线公测,这份地图中收录了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社区服务及心理健康小组。市民可以就近找到援助机构的地址等信息。伍华表示,这份地图是北京尚善基金会发动全国志愿者及第三方机构,通过开放平台收录、采集、上传完成的,为的是形成全国援助网,让患者能够自我求助,找寻到专业的治疗机构。援助地图目前在公测阶段,仍需完善。同时,北京尚善基金会还做了多种抑郁症疗法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开展阅读、运动、音乐等疗法。
如今,抑郁症受到广泛关注,厦门专业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也行动开了。如厦门市仙岳医院,除了日常为抑郁症患者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也于近期启动了招募免费随访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课题,研究抑郁症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和睡眠周期,缓解抑郁症残留症状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张锦黎表示,抑郁症患者会有精神不足,睡眠不佳的状况。通过服药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但仍可能存有残留症状,会继续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张锦黎说,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他们会对参与随访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免费随访,即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和睡眠周期等临床信息,通过分析相关线索,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每周,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安排心理咨询师在金安社区值班,市民能免费咨询相关问题。今年5月,他们还将开展与抑郁症相关的讲座。
借鉴
法国:做健身操减压
法国一些企业鼓励员工走出办公室做“健身操”,通过挥洒汗水,减少压力,预防抑郁症。企业医生会为职员写一份小结。一些企业还设立休息室,让职员休息调整。
美国:独特疗法引导情绪
华盛顿大学的戈兰医生设计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中心即是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形态,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向上的“思维形态”,把抑郁情绪“搁”在一边。
英国:写日记自我排遣
英国的精神病医师以书本代替药品,根据患者病情,从书本中开具处方。这些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患者了解抑郁症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第二类是让患者自我排遣,如鼓励患者写日记,将每天的生活感受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