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孩子抢红包不说“谢谢” 礼仪教育财商教育应并重

2016-02-29 17:26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邹玒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C、建议

引导孩子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把钱用到实处

今年春节,吕岭小学的曾丽琴老师也感受到了抢红包的风潮。她认为,抢红包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金钱观念。她说,自己很早就注意到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常常和家长分享有关电子产品影响孩子成长发育的文章,因此,班上小孩用的都是‘儿童机’。我也会提醒家长保管好自己的智能机,尽量少让孩子接触。”

思明小学的黄海鹏老师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收到的红包金额也在增多,少则一两千,多则数万元。以前,经济条件比较差,孩子一收到红包,手还没捂热就要“上缴”给父母,用于补贴家用。而现在,许多80后的家长,对孩子红包的掌控欲并不强。他们会努力引导孩子从小学会理财,或把红包存入个人账户,或买保险和理财产品。

在孩子红包的管理上,黄海鹏认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把钱用到实处,比如用于购买课外书、教材和文具等。或者在节假日以及长辈生日时买份小礼物,尽可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去助人。家长不要要求孩子把钱存着不花,要培养孩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意识。

要注重孩子的“财商”教育让其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

“现在很多小孩的压岁钱是由父母代为管理的,却忘了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概念。”文安小学李红娟老师说,她记得以前有一个学生对钱的金额数目没有概念,一出手就花300块买了一个悠悠球。因此,她建议家长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可以在消费时向孩子解释商品标价的含义,尝试让孩子模拟成人生活开支,买日用品、买菜、交电话费,告诉孩子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这样培养到高年级阶段,孩子开始有一种自我管理的意识时,就可以逐步将压岁钱的管理权交给孩子了。”

松柏小学的白如兰老师最近在和家长交流中注意到,培养孩子的“财商”该提上日程了。白如兰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生活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赚钱的不易和艰辛”。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让小孩做家务等劳动来换取零花钱,比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都会和家庭的奖励机制挂钩,小红花达到多少个就可以去超市换一个10块钱以内的礼物。”

当孩子有一定的金钱概念,并且有管理意识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使用压岁钱,如报个兴趣班,给长辈、同学买点小礼物等。

厦门农行理财经理施银燕说,目前许多家长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一起到银行办理理财或储蓄,告诉孩子钱是怎么存进去的,存在哪里,用来做什么。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直接把红包拿来投资,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链接】

“熊孩子”为红包 离家出走闹失联

谎称被抢劫、离家出走、闹失联、被诈骗……这个春节,全国各地的“熊孩子”围绕“红包大业”,接连上演了好几出“大戏”。

除了谎称红包被抢劫而报警的厦门小孩,福州有名9岁的男孩在过年期间收到近1500元压岁钱,谁知压岁钱被父亲没收了,怎么讨都要不回来,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被民警找到时,他仍不愿回家。

重庆更是有两个“熊孩子”,担心压岁钱被父母没收,决定先斩后奏把钱花光。22日,两个孩子离家消费了一天,父母以为他们失踪,于是报了警。民警了解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当天,两人去了游乐园,买了很多零食,吃了两顿大餐,还看了3D电影。两个孩子明知家长们打了许多电话,但因害怕被责备,所以始终没接。

还有一个“倒霉”的孩子,红包全部被骗光。重庆12岁小男孩用春节红包买网游装备,在给对方微信号转账3050元后发觉被骗。在家长的陪同下,小男孩到派出所报警求助。据了解,小男孩平时喜欢玩网游。21日晚上,他在家玩游戏时,突然收到一个QQ号发来的好友验证信息。此人通过QQ向他推荐游戏装备,他立即被吸引住了。了解支付方式后,小男孩先是充了50元Q币到骗子的QQ号。后来,骗子又以绑定、激活、账号异常等名义要求他充值,他被对方迷惑,拿出自己春节收到的红包,通过微信又给对方的微信账号转去3000元。眼看春节的“收入”都要用光了,可对方仍然没有交货的意思,小男孩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民警提醒:大人们应以尊重和协商的态度,教育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可忽视孩子的想法,以免引发意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