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休闲旅游 > 正文

厦门注重本地文化传承 两大元宵民俗长盛不衰

2016-02-23 11:23:53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们在猜灯谜。

一对春花。

猜灯谜成为厦门人过元宵节的“必选节目”。

猜灯谜

早在百年前,厦门已有全国知名的谜社

插春花

纯手工制作,现在依然很受欢迎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吴海奎 何无痕)元宵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有着众多各具特色的民俗。在厦门,一边看灯展,一边猜灯谜,是不少人过元宵的“必选节目”;而春花则寓意喜庆吉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制作过程,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元宵民俗之猜灯谜 历史悠久高手辈出

厦门民俗协会荣誉会长洪卜仁告诉记者,厦门历史上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一边看灯展,一边猜灯谜,是不少人过元宵的“必选节目”。古时厦门的元宵灯谜,都有什么呢?洪卜仁举例,灯谜分为文字上的灯谜和哑谜。有个哑谜是在台面上摆几张钞票,上面挂着一个没有面容的面具(猜一俗语)。“当时一个人走过去,把钞票放到袋子里,但没动面具,其实他已经猜中了。”洪卜仁说,谜底很有意思,叫“要钱不要脸”。

据厦门职工谜协会长柯允华介绍,厦门灯谜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民国时期,厦门谜家就发起组织“萃新谜社”,与“北平射虎社”齐名,一南一北,并称当时的两大谜社。厦门人沈观格也是当时全国有名的谜学家,抗战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灯谜,如:“倭国覆灭”(打《左传》一句),谜底:亡无日也;“杀倭护国”(打字二),谜底:暂、堡(斩日,保土)等。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了灯谜小组,仅在文革期间停办,1975年恢复,也是全国最早恢复活动的灯谜群众组织。1982年,灯谜小组更名为厦门市职工灯谜协会,经常举办大型活动,会员在全国性的灯谜大赛中多次摘金夺银。如徐鸿基创作的“随地吐痰,有何害处”(打一成语),谜底:感人肺腑,被评为二十世纪百佳灯谜。柯允华也创作了不少有本土特色的灯谜,如“用计正是时”(打一闽南传统食品),谜底:蒜蓉枝(“算良机”的闽南语谐音)。灯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年的元宵职工灯谜大会上,厦门谜家缪建金创作出一条灯谜颇受好评:“保生大帝也是世间人”(打一艺人名),保生大帝是闽南所信奉的医神,本名吴夲,“也是世间人”简称“亦凡”,谜底也随之揭晓:当红小生吴亦凡。

元宵民俗之插春花

寓意喜庆吉祥

春花,又称春仔花。在闽南地区,逢年过节、新婚嫁娶等场合,代表着喜庆、吉祥、福气的春花,是不可缺少的饰品。元宵节也不例外,古时,妇女在元宵节出门看灯时,不忘在发髻上戴一对红彤彤的春花;在元宵节拜天公的人们,供品上也会插上一朵春花。

在厦港街道大学路和民族路交界处,有一条小巷子叫永安街。巷子里,有一家不挂招牌的小店。店主林贤盛说,他这家店开了70多年,是从他父亲那儿传下来的,主营喜庆用品和日用品。在店内的玻璃柜台上,摆放着两盒不同规格的春花,今年春节期间,他一共卖出了数百对春花。“闽南话中的‘春’与‘剩’谐音,春花寓意富贵吉祥、年年有余,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很受欢迎。”林贤盛说。

据传,西晋与唐朝年间,中原汉族大规模南渡入闽,带来中原盛行的簪花习俗,闽南地区群山环绕,自古民风淳朴敦厚,原乡的自然信仰很普遍,簪花习俗逐渐流传开来,但当地的湿热气候致使鲜花容易凋谢,闽南人就地取材创造出春花代替鲜花。在明嘉靖年间,祖籍翔安洪厝的礼部侍郎洪朝选在元宵佳节回乡省亲,见村里的女人无论老幼,头上都戴着春花,觉得非常好看。于是,他便带了一些春花到京城去。得到“官方”认可后,春花在闽南地区盛行,成为节日庆典时的必备之物。本报资深地理编辑、民俗专家卢志明说,在元宵节,不少闽南妇女都会在梳洗完毕后,头戴春花,出门看灯或看戏。拜天公的人们也会在供品上插上春花,寓意吉祥。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春花习俗是厦门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花虽然看起来小巧,制作技艺却并不简单:原材料精细而复杂,包括红线、小竹棍、金片、小铁丝等,而且是纯手工活,需要耐心和细心。在翔安洪厝,有不少家庭小作坊出品的春花行销厦门、泉州甚至台湾地区,除了坚持着手工艺活的兴盛不衰,也让这一民间习俗得以不断传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