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文 陈巧思/图)今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这是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
新建住宅暂且不论,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逐步打开,焦点集中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上。
可想而知,如果所有小区的围墙都拆了,路都打开了,一座城市确实多出了很多路、很多景色,但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针对这一规定,昨天,厦门市民、专家等加入热议。
【碰撞】
打开有啥好?
在规划专家林荫新看来,逐步开放小区,意味着不同小区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绿地、公共道路等,可以共享,互相交融、渗透,“路可以走,绿化可以享受,球场、运动场,大家都可以享受,关在里头是比较闭塞的”。“社区是封闭的,相当于一个小圈子,而街区是城市的概念。”他说,比较现代化的国家,开放、公共性的小区居多,而咱们习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维,解放以后又受前苏联的影响,有了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封闭式便于管理。
交通问题专家林地球认为,打开小区和单位大院,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好办法,“比如从这个小区的南门到北门,要绕弯,如果小区外的车辆可以通过,可以走近路,减少绕弯”。
打开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相当于增加了城市道路的数量,让城市里道路网络的“毛细血管”增多,遇到堵车的时候,有地方可以绕行,不至于堵死,如同给人的心脏搭了个“桥”。
打开有啥糟?
不过,一系列问题恐会随之而来。
首先是物权问题。知名地产专家程凌虚认为,这是与《物权法》相悖的,小区的公共道路是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如果业主不同意,就不能强迫该小区打开。“封闭式的小区,都是高档小区,管理得好,绿化也好,设施也好,要是打开,高档小区的住户肯定不乐意,凭什么我花更多的钱买那么贵的小区,要和别人价格低的小区共享?”市民王小姐认为。
其次是安全问题。相比于开放式小区,封闭式小区更便于管理,小区打开以后,易产生治安管理问题,业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降低;易产生消防安全隐患,小区的路被用来停车,堵住消防通道;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车子进进出出,与行人混行。
再次是补偿问题。已建成的小区,在业主购房时,已涵盖了小区内的公共道路,变成大家共有,该小区业主的这部分损失,谁来赔偿?外来人员破坏了小区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是不是也要该小区业主来埋单?增加安防力量,谁来出资?物业费上涨谁来支付?
此外,还会有卫生、城管、噪音等问题。“谁都可以进小区,醉汉酗酒闹事,吵吵闹闹,业主会受到骚扰。”市民吴先生说。
【观点】
没必要一窝蜂制定开放标准
“国家这样的规定,是一种城市文明进步的表现,在空间上让所有的市民都共享,但没必要‘一窝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提出。
他认为,要不要打开一个小区,要有前提条件。一是确保小区内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二是小区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标准应相应做出调整。
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小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封闭式小区的车辆好管理,治安和消防安全较好管理,物业也更便于管理,如果保障措施跟不上,立马敞开,马上推行,则会有问题。“安全是第一位的,物业管理的力度就得加大,增加监控,增设诱导,增加管理,物业收费的标准就会提高。”他说。
原则上不建设封闭式的小区,朱奖怀认为,开放式小区如何满足治安、交通、城市、卫生、消防等的要求,厦门应当组织专家、学者论证,有必要的话召集专家、房地产、群众代表,对标准进行制定。
比如,小区和单位大院拆墙透绿,有些地方没必要真的把墙体拆了,可以把围墙变成栏杆式,外面的人同样可以享受到绿意。
小区道路开放 管理要跟得上
根据《意见》,逐步打开已建成小区和单位大院,其中一个目的是“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那么,公共化以后如何管理?
首先是使用者,公共化以后,不一定给汽车用,给小区以外的行人用、给自行车用,也是公共化。
对于道路的等级,国家有专门的标准,小区内的道路往往较窄,有的道路条件并不好,有的还要承担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功能。林地球认为,不是所有小区的道路,都要打开给车走,只有那种能起到明显的车辆分流作用、较宽的道路可以列入考虑。
而把道路让出来,有了道路资源,并不能一下子就解决交通问题,还要依靠交通路网规划、管理和组织。“如果道路规划还是像现在这样无厘头,管理状态还是落后的,增加了小区的道路,也是造成浪费。”交通问题专家吴亚章说。
吴亚章解析,小区从封闭到开放的交通安全问题,考验管理部门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政府提升管理 百姓走出小区
很多人反对小区开放,理由是不符合当前的国情,认为和国外相比,我们的城市管理跟不上,人口素质相对落后。
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杨毅眼中,新的小区不封闭,恰是一个时机,是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倒逼,也是倒逼小区内的人走出来,而不是关起来。
他认为,敞开确实有危险,但不能因为个别的风险,把所有的小区和道路都围起来,把小区封闭管理,是一种往回缩的策略,是推卸责任的惰政思维,一封闭起来,就把问题从社会推给了小区,“社会的病,不能让老百姓去吃药”。
当然,逐步打开旧小区,并不是全部打开,国外绝大部分小区不是封闭式的,但也不全都开放,要不要打开,应当主要考虑涉及通行、公共利益的道路,这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封起来就不是胡同。
他认为,表面上是封闭与打开之争,实际上,是要求政府部门把社会秩序管好,让大家从自家走出来,“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