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囊萤楼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代表文物。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郭睿 通讯员 宋智峰 图/市文广新局提供)昨日本报报道了厦门新增7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古迹的消息。今日,我们就为大家梳理厦门文物及相关保护工作的概况。从同安建县算起,厦门经历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截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厦门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136处。此外,厦门还首创实施了涉台文物古迹保护。
【厦门文物概况】
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数:213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4个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44个点)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13个点)
●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71个点)
●涉台文物:88处
唐代
代表文物:陈元通夫妇墓(墓葬随葬品:白釉碗和摩羯纹双曲银碗)
商周时期厦门岛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和生活,在海沧曾发现多处唐代窑址。陈元通夫妇墓出土的两通墓志铭有关于厦门(同安嘉禾里)的早期记载,出土的摩羯纹双曲银碗和邢窑白瓷碗为福建省所仅见,是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唐代考古发现之一。
宋代
代表文物:芦山堂
当时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在同安留下以生产外销瓷“珠光青瓷”著称的汀溪窑址。宋代著名科学家苏颂的故居和理学大师朱熹倡导文教礼法的书院、学舍、祠堂都被保存下来。
明代
代表文物:攻剿红夷石刻
因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和日本倭寇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不断对沿海地区进行侵扰,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厦门军民捍卫海疆的斗争遗存。现存的多处“攻剿红夷石刻”和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抗倭石刻,即是这一时期最具价值的文物。
明末清初
代表文物:郑成功读书处
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基地,留下郑成功读书处、国姓井等遗址。清初靖海侯施琅平定台湾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目前同安区施琅故居、牌坊及记载统一台湾战役的石刻都被完好保存。
鸦片战争时期
代表文物:陈化成墓
抗英爱国将领陈化成的故居、墓葬、祠堂至今仍然是厦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鼓浪屿保存一批“公共地界”时期的领事馆、洋行、公馆、别墅,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同时作为侨乡,鼓浪屿、海沧等地保留了大量华侨建造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古建筑群。
民主革命时期
代表文物:厦门大学囊萤楼
厦门是中国同盟会及革命党人从事推翻满清政府和“反袁护法”斗争的重要活动地区。1921年福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厦门大学成立并领导了本地区的革命运动。1930年发生了中共福建省委领导的震撼全国的厦门“5·25破狱斗争”。倾资办学、热心公益事业的陈嘉庚也为厦门留下了“嘉庚建筑”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厦门文物保护工作亮点】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设立了从市到区的两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健全了以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为主体的执法网络,充实了业余文保员队伍,确保文物保护主体明确、职责分明。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技防”建设,为绝大部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红外监控系统,今年还将新增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监控系统均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近年来,厦门先后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礁慈济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嶝金门县政府一期工程、市级文保单位盘石炮台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完成了鼓浪屿53处申遗核心要素维修方案编制和专家评审,部分核心要素维修正在施工之中。
划定文物保护红线
自2015年2月起,厦门启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并开展中山路、集美学村、厦港、同安旧城四个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目前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思明区中山路成为历史文化名街,集美后溪镇城内村、海沧青礁院前社、翔安新圩云头村入选福建省省级传统村落。为更好地保护厦门不可移动文物,厦门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纳入全市“多规合一”一张图工程。这就意味着,将来任何工程触碰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红线,总图都将第一时间“报警”,从而很好地解决文化遗产数量庞大与文物保护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
首提涉台文物保护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史迹。为发挥厦门的这一优势,厦门最早提出涉台文物保护理念,自2000年起开展涉台文物专题调查,2001年专门颁布了《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为厦门涉台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厦门共调查登记涉台文物260余处,经政府公布保护的共计88处,涵盖了反映厦门与台湾关系的重要遗址和名人故居、反映海峡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祖宫祖庙、台胞寻根谒祖的祖祠祖墓等。新近公布的第三批涉台文物古迹共有25处,包括鼓浪屿林尔嘉旧居、环岛路附近对金门广播喇叭堡、大嶝8·23炮战旧址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