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堤纪念馆。
展品《再接再厉 创造新纪录》。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何无痕 图/记者黄晓珍)6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建筑者移山填海,建起举国瞩目的厦门海堤。如今,“海堤时代”已经过去,但象征着“移山填海、科学创新、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却永远植入这片土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提升完善,厦门海堤纪念馆今日正式对外开放,在这里,人们将记住并弘扬“海堤精神”;这里也将建设成爱国主义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从侧面体现厦门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多展品 讲述海堤“前世今生”
在厦门大桥附近有一座形似海浪涌动的建筑,它默默地矗立在这里,述说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这里,就是厦门海堤纪念馆。
经过提升完善,厦门海堤纪念馆今日正式对外开放,它究竟长什么样?里面呈现着什么精彩史料?述说着什么样的故事?记者提前探访了这座厦门海堤纪念馆。
看点1
“竹笼抛石”浮雕
在海堤纪念馆的外墙上,一幅“竹笼抛石”的浮雕格外引人注目,移山填海正是伟大的海堤精神的体现。1953年6月17日,在新中国物资条件还十分匮乏的条件下,一万多名建设者脚踏滚滚激流,头顶敌机轰炸的危险,开始了厦门海堤的建设。当年的建设条件不仅设备简陋、环境恶劣,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还常来轰炸,最多的一天有100多次。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厦门海堤的建设却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史的奇迹,工程重大创造发明有12项,重要技术革新有15项。
看点2
仿真场景模型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油画背景结合仿真场景模型:高崎渡口,人们肩头扛着自行车走上渡船。再现了建设海堤前高崎渡口“车骑人”的场景。几个自制竹炸筒模型也十分引人注目。据介绍,在竹筒里装炸药进行水下爆破是当时海堤建设者发明的土办法,这个方法使施工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工效提高三倍。
看点3
3米左右旧铁路
在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段3米左右的旧铁路,与背景的油画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工作人员说,这段铁路取自旧厦门海堤中间的一段。而60多年前真实的建设场景,参观者可以从海堤纪念馆的影视放映厅看到,这里将滚动播放《移山填海》的电影纪录片。
看点4
45件珍贵实物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馆内的展览内容共分成五个部分,详尽记述了厦门海堤从决策、施工到建成、造福社会乃至新时期海堤开口改造、重获生机的全过程,展览采用大量图片文字、珍贵实物、模型、雕塑、多媒体等形式,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其中展出的珍贵实物就有45件,包括了海堤施工所用的测量仪器、油灯,海堤建成后的完工证、喜报贺卡,表彰的奖章、锦旗和与海堤相关的书籍、邮票等。这个现代化的展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并辅以3D动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厦门海堤的“前世今生”。
看点5
纪念公园景墙
在海堤纪念馆感受当年移山填海的决心,在海堤纪念公园则可以感受到休闲的氛围,公园强调开放性、可达性,沿海堤、滨海路、高崎村和金钥匙园设置了多个出入口,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活动区域基本覆盖园区主要景点。内部根据纪念碑、纪念亭、金钥匙园的地形高差,层层跌落形成自然的山地公园。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海堤条石,每一块都刻画着历史的沧桑。
公园东部中心纪念广场,就是用1953块海堤条石砌成,6层17纵基石层叠烘托出一道宏伟的景墙全长28. 2米,象征着1953年6月17日开工建设的长达2.82公里的厦门海堤。值得一提的是,公园的建造延续了嘉庚风格,以纪念廊为主体诠释海堤建设成就,与不远处的集美鳌园遥相呼应。此外,公园中心广场周边还利用历尽风霜和海浪冲刷的海堤石,铺砌、围合成树下广场、园路矮墙、坐凳等舒适荫凉的休憩环境,形成一个市民共享的休闲游览空间。
镇馆“大片” 让您感受海堤精神
《移山填海》电影纪录片真实再现奇迹诞生的过程
海堤纪念馆展品。
海堤纪念馆中的“镇馆之宝”是《移山填海》电影纪录片,为何一部纪录片,竟能成为“镇馆之宝”?据导演张加毅回忆,当时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十分重视此片,配备了十几个人的强大摄制班子,经历重重困难,终于将海堤建设的画面一一如实拍摄进去,真实地再现了奇迹诞生的过程。
在1957年2月,《移山填海》的大型纪录片完成,就被国家文化部选中去捷克参加国际电影节展映。放映现场,当影片开始,一块书写着“移山填海”四个大字的石头,伴着一声巨响被劈成两半时,立即引起了观众的震撼,当银幕上出现了筑路姑娘们创造的轮式运土法,像输送带一样,将一筐筐的土箕运到路基时,观众席上发出了一片女人们的欢呼声。当一次大爆破把半座大山移走的镜头出现在银幕上时,许多观众惊叫着捂住了眼睛。最终,当厦门海堤英雄们创造的“走马抛石法”将运石船上一笼笼巨石滚向波涛,木船倾斜45度的惊险镜头出现时,观众更是坐不住了,充满着欢呼声和惊叹声,许多人叫着:“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移山填海》这部影片被当时英美等国家作为介绍中国的资料使用,世界著名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曾用此片在巴黎举行招待会,对《移山填海》做了极高的评价,这部纪录片,让中国人民移山填海的豪情壮志走向了世界。从今日起,市民便可以来到海堤纪念馆,欣赏这部原汁原味的“大片”,真实感受海堤精神。
【声音】
想向市民讲海堤故事
老海堤建设者吴嘉骅:当年我作为老干事,参与了厦门海堤全程的建设,作为老海堤建设者,曾经亲身参与过这段历史,现在能看到海堤纪念馆经过提升完善,重新对外开放,我的心情很激动,很高兴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再次感受到海堤精神的力量,以后我也希望能做志愿者,亲自向市民讲关于海堤的故事。
海堤精神值得青年学习
老海堤建设者叶式珍:当时我负责保卫工作,由于敌机不断来搞破坏,所以任务十分艰巨,也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那时移山填海、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值得青年学习,海堤纪念馆便是作为一个载体,让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氛围。
带亲友一起去参观
老海堤建设者叶亚真:当时纪念馆建成,我心情就很激动,我的奖章也放在纪念馆内,如今能经过提升完善,正式对外开放,能够发挥它的作用,我很高兴很期待,以后也可以带上朋友亲人一起去参观,给他们看看我曾经流汗的地方。
带小孩来接受熏陶
市民王文华:我就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这次海堤纪念馆的开放,对我来说真的很有意义,可以就近带小孩来感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熏陶,让他知道前辈的付出,也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变化】
软硬件全面升级 讲解员随时服务
如今,提升完善后的海堤纪念馆终于向公众揭开帷幕,有人也许会好奇,这次的提升完善,都做了哪些工作?
事实上,此次负责提升完善工作的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已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如经过申请特别成立了纪念馆管理科,并设立专门人员编制。讲解员、保安、保洁人员已全部配备到位,现场保安将维持参观秩序,还有讲解员随时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
除此以外,馆内的硬件也全面升级,除了配备管理房,对纪念公园的绿化进行升级外,在入口处也加建了一个宣传栏,并装上监控设备,防止纪念馆的物品遭受损坏。
最重要的是,馆内的“镇馆之宝”——1957年拍摄的《移山填海》纪录片,也悄悄“变身”了。馆内原有的片源,画质模糊不清,杂音很大,极大地干扰了人们观影效果,为了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能感受当年的海堤精神,此次工作人员特地前往北京八一制片厂的档案室,将原片拷贝,如今的《移山填海》纪录片,完美重现了当年壮观的景象,人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过去的岁月。
【背景】
海堤精神
是厦门的精神财富
6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建设者移山填海,建起举国瞩目的厦门海堤,它的修建在当年是一项牵动中南海的工程,凝聚着许多领导人及建设者的心血。厦门解放后的首任市长梁灵光就为了建海堤的设想,特意到集美拜会陈嘉庚,进行商讨。最终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建堤方案,并得到毛主席亲自批准建设,而陈毅、叶飞等领导人也参与了海堤的建设过程。
此外,它还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来自漳州、泉州、龙岩的各方人士都参与了整个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长堤,是我国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伟大力量的象征。它的建成,在厦门建设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巍丰碑,也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的历史奇迹。
它的名字就叫厦门海堤,全长2212米。厦门海堤是一座丰碑,而“海堤精神”也已成为厦门的一笔精神财富和红色遗产。
在回首厦门经济特区走过的不凡历程时,习近平同志曾对内涵丰富的厦门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如数家珍地谈以“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鼓浪屿好八连精神”、“马塘精神” 等为内涵的“厦门精神”,并不无赞许地说,“这些形成了一种‘厦门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海堤精神”,促进美丽厦门建设,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经提升完善,海堤纪念馆在今日对社会公众开放。作为“海堤精神”的现实载体之一,提升完善后的海堤纪念馆将让市民们更真切地触摸到有血有肉的时代脉搏,更深刻地感受到“移山填海、科学创新、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
【提醒】
完全免费 停车方便
此次海堤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不仅完全免费,还将实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每周二到周六开馆,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中午不休息,以便于游客和上班族前来参观。
到这里,市民除了前来感受海堤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在海堤纪念公园进行游玩和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有两名讲解员义务为市民服务,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厦门海堤的故事,还可以现场发问。
为了方便市民开车前来,工作人员还贴心地准备好了停车位,市民可以不用担心停车的苦恼。
接下来,海堤纪念馆也将组织中学生、志愿者团体等前来现身说法,让海堤精神能真正“活”起来,通过一个个实在的个体流动在人们心中。
【回顾】
海堤建设大事记
1950 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建堤方案,并得到毛主席亲自批准建设。
1953 6月17日 厦门海堤破土施工。
1955 10月1日 厦门海堤工程全面完工。
2010 10月 厦门海堤开口改造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2012 7月13日 厦门海堤被打开首个“缺口”。
2013 6月17日 厦门海堤纪念公园与纪念馆落成。
开凿现场,收方员逐块验收,保证质量与规格。(翻拍)
抛石指挥员将抛石的船整齐排列在堤线抛填石料。(翻拍)
肩挑运石。(翻拍)
海堤纪念馆成立大事记
2006 ●朱德委员长曾为海堤纪念碑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厦门市政府于2006年2月15日将海堤纪念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 ●2008年12月,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台盟厦门市委提出《关于加强高集海堤改造论证的建议》,提案指出,高集海堤承载着厦门的一段历史,也承载着海堤建设者的感情。高集海堤改造工程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要采取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在海堤改造后,应当建立一座“厦门高集海堤纪念馆”,以教育后代铭记伟大的“海堤精神”。此提案获高票通过,市政府决定建设海堤纪念公园和纪念馆。
2010 ●2010年10月28日,厦门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海堤纪念公园开工典礼上,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给海堤建设者颁赠“海堤精神永放光芒”纪念匾。
2013 ●方案经过征求海堤建设者意见,海堤纪念公园和纪念馆最终于2013年6月17日落成,位于高崎,总用地面积约1.22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