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祠门口两只石狮子看起来“狼狈不堪”。
将军祠老照片。吴斯婷 翻拍
海西晨报讯(记者 彭怡郡)将军祠,厦门人多么熟悉的地名。这里的确曾有“将军祠”———施琅祠和吴英祠。祠堂附近有纪念“威略将军”吴英的“勋祟山海”坊,还有纪念清初收复台湾有功的施琅、施世骠父子的“功高大树”、“爱永甘棠”坊。
不过现在,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了,施琅祠和吴英祠都损毁了,牌坊也被拆除了。能够让人回想起将军祠的,只剩下两只石狮。然而,这两只石狮如今有半截已被埋入地面,上面还架着衣架,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威风凛凛。
曾经,它有两座将军祠堂,气势磅礴,周边还有许多牌坊。如今,它只剩两只石狮,在居民房前露出半截身子,经岁月侵蚀,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它就是将军祠。
昨日,市民洪先生致电晨报热线称,最近他发现将军祠仅存的两只石狮子旁,有人在回收废品。他担心这会对石狮子造成损坏,希望能得到保护。
石狮子只剩半截身子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将军祠。找了好一会儿,记者都没有找到石狮子。最后,在周边居民的指引下,记者才在一间出租屋前找到了石狮子。
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一愣:这两只石狮子只露出了小半截身子,经过岁月侵蚀,石狮子的外形轮廓已经开始模糊,看不清原来的模样了。石狮子上还架有晾衣架,上面晾晒着衣服,让石狮子看起来更加“狼狈”。
租住在这里不愿透露姓名的租户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住了六七年,不清楚这些石狮子是历史遗留下的文物。“我们没有在这里回收废品,也不会破坏石狮子,不用担心。”租户说。
然而,看着这两只“狼狈”的石狮子,记者实在难以将其与曾经辉煌一时的将军祠联系起来。
吴氏宗祠沦为垃圾点
在旁边的小区内,记者还找到了当年遗留下的吴氏祠堂。吴氏祠堂在小区的一侧,虽然落满灰尘,不少地方已经破损,但仍然能看出建筑的精致之美。
不似闽南宗祠的红砖瓦、飞翘檐,吴氏宗祠颇具中西合璧的味道,窗户顶都是半圆形的,门廊顶部的拱顶也是弧形的。年久失修,宗祠的门框窗框全部脱落,看上去有些荒凉。
宗祠的小院内外,堆满了垃圾,已经沦为了小区的垃圾点,不时有居民拿着扫把畚斗把垃圾丢在院外。在祠堂内的小院里,记者还发现了晾晒的衣服和自行车。小区保安表示,吴氏宗祠以前是174医院的病房,自从病房搬走后,宗祠无人管理,居民就用来放垃圾。至于宗祠里住着谁,保安也不愿多说。
铭记历史 修复将军祠
因施琅祠和吴英祠得名
当年的将军祠辉煌一时,现在还留下多少遗迹?它和吴氏祠堂又有什么关系?昨日,记者采访了厦门多位文史专家。专家说,当年的将军祠现在确实只剩下两只石狮子。
曾经辉煌一时
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告诉记者,将军祠曾辉煌一时,因为有施琅祠和吴英祠而得名。施琅进军平定台湾,为清政府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并派驻厦门任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为此,厦门地方官绅在这里为施琅建了生祠坊,并为施琅父子立了石坊表。
吴英与施琅一同平定台湾,被康熙封为“威略将军”,相传是“江南第一巨人”,身高2米多。吴英的祠堂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朝廷为表彰吴英功绩,特在厦门建祠。二是吴英不忘养母之恩,回厦门在养母生前居住地建了祠堂。从此,民间就把这一带称为将军祠,一直流传至今。民国时期,福建银行发行的纸币,正反面都印着将军祠堂和石牌坊图案。
记者了解到,将军祠一带曾经还有纪念“威略将军”吴英的“勋祟山海”坊,还有纪念清初收复台湾有功的施琅、施世骠父子的“功高大树”、“爱永甘棠”坊。
两座祠堂被烧毁
1853年,施琅祠堂牌坊被厦门小刀会起义军以“施琅背叛郑成功”为由烧毁。
上个世纪,厦门被日军占领时,吴姓码头工人与爱国民众抵制日军海上运输。日军心怀不满,又发现吴英将军祠贴有抗日标语,就放火烧毁吴英祠。从那以后,将军祠就没有了祠堂和牌坊。
如今,吴英祠只剩下两只被埋了半截的石狮子,吴英祠遗址附近还有一座吴氏祠堂,但也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沦为垃圾点。
承载老厦门人的记忆
老厦门人眼中的将军祠是什么样子的?福建省社科联委员、著名文史专家彭一万说,老一辈人都了解将军祠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将军祠较为荒凉。后厦门一中在将军祠建新校舍,学生众多,将军祠也渐渐热闹了起来。彭一万在厦门一中念书时,经常会在将军祠一带溜达,看看将军祠留下的遗迹。
郭坤聪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厦门,在他还在念书时,将军祠就是人们惯用的地名。“那时候的将军祠就是一片小山丘,可通万寿路、文灶、厦禾路等地方,是交通要塞。”
专家呼吁
施琅、吴英这两位英雄人物在厦门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家表示,将军祠的辉煌时刻都被留在照片中,可以根据照片修复将军祠。
福建省社科联委员、著名文史专家彭一万表示,施琅平定台湾,将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台湾平定后,海上丝绸之路渐起,外贸通商兴盛。彭一万建议,可以在适当的地点,修复将军祠的牌坊,既不影响交通,又有纪念意义。
厦门著名文史专家龚洁也表示,修复将军祠有特别的意义,不仅是纪念这两位英雄人物,更是铭记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