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厦门蓝”获奖作品。(郑建平摄)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王元晖)湛蓝的天空,倒映在同样湛蓝的海面上。风从海上来,带着芬芳的泥土气息,穿越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此情此景,对于厦门人也许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它却是游客眼中最美的风景。事实上,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如今都喜欢把这种湛蓝晒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上,取名“厦门蓝”。
“厦门蓝”折射出的,无疑是厦门的空气质量。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厦门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高达99.1%,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优级率提高24.6个百分点,优良率提高3.9个百分点,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低于评价标准值。更加让厦门人引以为豪的是,今年前11个月,厦门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三。
美丽厦门,首先要有清新的空气。正因为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集多部门合力打响的这场空气质量守卫战,列入最重要的一项中心工作。《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厦门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接连出炉,成为落实《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度实施方案》的一个个坚实阶梯。
“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今天,一个由市区协作工作机制、全民参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分析预警机制和督办约谈机制构筑而成的“五大保障机制”,为厦门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捍卫空气质量,厦门在行动。
1、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快推进
亮点数字
今年前11个月,厦门二氧化硫减排1779吨,削减10.89%;氮氧化物减排545吨,削减2.02%。
全市118家加油站、8家储油库的油气污染治理已全部完成。
早在今年年初,一份《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度实施方案》便摆在了厦门决策层的案头。在城市建设加快、机动车倍增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让厦门的天更蓝?厦门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牢牢地盯在多部门形成的“合力”上。
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政园林局、市行政执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区政府,很快形成了一个大气污染防治分工协作的格局。
工业企业,一向被公认为一个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为此,《厦门市锅炉及工业窑炉整治工作方案》为新建燃煤锅炉的准入,设定了更加严格的门槛——除集中供热外,厦门原则上不再新建燃煤电厂、高污染燃料锅炉及工业窑炉。
一组数字同样值得关注:今年前11个月,厦门二氧化硫减排1779吨,削减10.89%;氮氧化物减排545吨,削减2.02%。它们辉映出的,正是厦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等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成效。从今年开始,厦门计划分三年完成全市10蒸吨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环保治理工作。
油气污染治理,在厦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全市118家加油站、8家储油库的油气污染治理已全部完成,其中符合补助条件的91家加油站、4家储油库还获得了多达558.19万元的资金补助。
2、面源污染治理不断强化
亮点数字
截至上月底,厦门共更新“吸扫冲收”一体化清扫车115辆。
今年来共检查工地项目1530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单1349份,通报批评参建单位427家次。
一辆橙黄色巨型卡车,每天一大早就缓慢行进在环岛路上。设置在车辆底部的冲洗设备,一扫一冲配合默契。这就是被誉为“清扫神器”的“吸扫冲收”一体化清扫车,不仅能减少道路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还能对清扫中产生的污水进行回收。截至上月底,厦门共更新这种集多功能于一身的车辆115辆,全市建成区机扫率达到80%。
道路扬尘,其实只是厦门大气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治理的对象之一。而市政府印发的《厦门市城市扬尘防治工作方案》等,则是工地扬尘的“杀手锏”——如今厦门的大大小小工地,已经实现全封闭围挡,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和操作场地地面硬化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也把工地扬起的尘埃,“扼杀”在萌芽状态。今年来,厦门共出动检查人员 8719人次,检查工地项目1530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单1349份,通报批评参建单位427家次。
61套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就像61双犀利的眼睛,紧盯岛内可能出现的油烟污染——思明区和湖里区率先开展的餐饮业油烟在线监控试点工作备受外界瞩目。而把目光扫描到全市,目前,厦门共建有43个餐饮集中区,面积达到127.96万平方米,各种油烟扰民、露天烧烤等违法行为也在执法部门的重拳下“无处藏身”。
蓝天白云下的厦门,绿意盎然。一场规模宏大的“四边”绿化,延伸进了越来越多的角落。
3、移动源污染治理全面铺开
亮点数字
目前全市已淘汰黄标车13242辆,其中营运黄标车3426辆。
目前全市共有218辆运营纯电动出租车、5290辆CNG+汽油双燃料出租车、723辆清洁能源公交车。
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厦门这些年,也在遭遇机动车急剧增长的尴尬。那些拖着“黑尾巴”的黄标车,毋庸置疑是造成厦门空气质量波动的一个“罪魁祸首”。
《厦门市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和《厦门市鼓励黄标车提前报废补助补充办法(2015-2017)》,“软硬兼施”,为厦门黄标车的淘汰,设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厦门通过建立台账、加强宣传、加快注销、扩大限行、联合执法等多项举措,全力推进淘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淘汰黄标车13242辆,其中营运黄标车3426辆,圆满完成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的淘汰任务。此外,从今年4月起,厦门已将“无绿标车”的限行范围扩大到岛外各区,限行区域占到全市建成区的85%。
铺开移动源污染治理,厦门还把目光锁定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目前,共有218辆运营纯电动出租车、5290辆CNG+汽油双燃料出租车、723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奔跑在厦门的道路上,它们,都为这座城市繁忙的交通,增添了一抹抹动人的绿意。
如今,厦门的海港、空港,同样被打上了深深的绿色标签。目前全港集装箱码头堆场105台龙门起重机(RTG)进行了“油改电”改造,而航空港廊桥桥载电源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计划也在全面实施。
4、产业结构布局优化提升
亮点数字
今年厦门大力扶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61个环保科技项目,资助资金达到4893.6万元。
市区协作工作机制、全民参与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分析预警机制、督办约谈机制——这就是如今环保人津津乐道的“五大保障机制”,它们环环相扣,共同拉动厦门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在“机制”之外,厦门也同时找到了“产业结构”这一有力杠杆。
《厦门市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清晰地标示出厦门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事实上,也有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厦门空气质量守护战中更加宏大的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把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而对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项目,厦门则实行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实现增产减污。
实际上,厦门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提升,从今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的下滑也可初见端倪。与之对应的,是今年厦门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61个环保科技项目的大力扶持,资助资金达到4893.6万元。今天,新常态下的美丽厦门,在对“厦门蓝”的一次次呵护中,正奋力迈开“绿色转型”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