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楼“天语舟”完成核心设备安装,争取明年5月投用
■未来与岛内“海上明珠”塔隔海相望,形成城市新景观
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看得到金门。
效果图
基地平台上还有不少观测天气的临时设备。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李晓辉 王东城 图/记者 刘东华)这几天,有细心市民发现,在海沧蔡尖尾山上突然冒出一个白色球状物,随后致电本报市民热线,表示疑问。昨天,记者现场探访了解到,这个“白球”是正在建设中的厦门新一代天气雷达——SA型双线偏振雷达,球内正是雷达的“大脑”。该雷达楼名为“天语舟”,目前已经完成了雷达核心设备的安装,争取明年5月投用。未来雷达塔将与山体景观有机融合,与岛内“海上明珠”塔隔海相望,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外观】
如仙舟驾云驶向大海 设计灵感源于司南
记者从公布的效果图看到,“天语舟”雷达塔外观很特别,乍一看像艘船,又像汤勺。
市气象局介绍,“天语舟”是根据中国气象历史创作的,它的外观建筑方案是受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司南,以及“指南鱼”启发设计的。
负责此次设计任务的东南大学齐康院士表示,新雷达外观像天外驾云渡水而来的仙舟,从山上升起,驶向大海,建成后,将成为福建省内最先进、全国领先的气象观测雷达。
据介绍,“天语舟”雷达主阵地位于海沧新阳工业区与南部生活区,项目基地建于海沧蔡尖尾山南麓山腰至山顶,海拔高度384.1米,地块呈不规则菱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500米,地块总面积为100325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为51883平方米。
【进度】
“终极大脑”安放完毕 年底前完成主体框架
昨天,记者驱车前往蔡尖尾山的“天语舟”在建工地。这里是个宽敞的平台,平台上大型钢结构支架已经搭建完毕,在钢架最上方,顶着一颗巨型白色圆球。
据介绍,白色圆球正是“天语舟”的“终极大脑”,表面由白色玻璃钢拼接而成,紧紧包裹着核心设备——新一代的多普勒雷达,其重量超过10吨。
“今年年底前将完成主体框架和尾部钢结构的工程,比原计划提前。”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近期还加大了人员、设备投入,边施工边复绿,对短时间不具备绿化条件的边坡则临时进行绿网覆盖,每天还会通过洒水和雾炮进行降尘,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影响,并尽可能缩短工期,争取在明年5月投用。
施工人员提醒市民,目前山顶正在施工,施工车辆较多,道路又狭窄,交会车时会出现无法避让、进退两难的情形,因此市民最好不要驱车上山。未来该道路将进一步拓宽,方便市民上下山。“天语舟”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苏先生说,天气晴好且能见度高的前提下,不仅厦门六区尽收眼底,还能远眺漳州和金门岛。
新雷达塔建成后,旧的“海上明珠”雷达塔依然保留,上面的白色球形雷达塔罩也将暂时保留,这样,以后隔着海沧湾,将有两座雷达塔屹立山头,形成遥遥相望的阵势,可谓一景。
【效应】
未来天气预报更准确 可以做到“无人值班”
据介绍,“天语舟”属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靠雷达电波的发射和波的回返来探测天气情况,如云、雨、雾、风等,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特别有效。新一代雷达建成后,厦门将提高对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能力。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监视距离不少于460公里,对雹云、龙卷气旋等中小尺度天气现象的有效监测和识别距离大于150公里。也就是说,未来天气预报将更准确,对于雨量级别和大小有更精确的判断。
此外,这套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及全天候的连续工作能力,具有自动数据采集、产品生成和显示、数据存储、运行监控和标校等功能,甚至可以做到“无人值班”。
【背景】
“海上明珠”老花眼了
还被高楼遮拦不好用
之所以建设“天语舟”,原因是狐尾山上旧的“海上明珠”雷达塔“不好用”了。
启用于2004年的“海上明珠”塔,高度为190米左右,为厦门的气象预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如果在近距离内有高于雷达的楼层,雷达发射的电波会被楼层拦住,探测不到高楼后的一大片高空天气和云层区域,形成雷达探测“盲点”,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此外,“海上明珠”塔上的雷达经多年使用,设备已经老化,也有点“老花眼”了。
而新雷达海拔高度近400米,周围基本没有什么阻挡物,有利于气象观测。
也有的市民疑问:厦门比蔡尖尾山海拔更高的山不少,如果担心雷达发射的电波被高楼遮挡,为什么不“落户”其他山上?
市气象局解释,他们已经在厦门境内遍寻高山,最终选定蔡尖尾山。考量因素是因为这个位置是最佳的,周边相对开阔,没有其他山脉环绕,雷达建起来后,周边没有遮挡物。岛外其他地方虽然有一些山海拔更高,但这些山周边都有更高山脉相邻,对雷达同样形成遮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