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未经厦大官方核实) 黄劲超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许蔚菡)昨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当选中科院院士。至此,厦门大学共有院士12人,另有双聘院士10人。
厦大12院士9人在化院
这12名院士,9人在化学学科,2人在生命科学学科,1名在海洋学学科。
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系成立于1922年,是厦大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第一任系主任为留美博士刘树杞教授。
化学系历来师资力量雄厚,纪育沣、傅鹰、卢嘉锡、蔡镏生、钱人元、陈国珍等中科院前学部委员或知名教授曾执教于此,为化学系特别是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化学系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经过历代化学家的努力,厦大化学系已成为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知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另有两名厦大校友入选
上一届的院士增选,时年53岁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韩家淮当选,再上一届,海洋学的教授焦念志当选,也就是说,厦大连续数届都有老师入选院士。
此外,厦大1979级化学系校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席振峰,今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大浙江校友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次共增选73名院士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此次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女性9名,为历次增选最多。
这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增选,有不少亮点,譬如以前“官员院士”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有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为搞科研 他请辞副校长之职
今年60岁的孙世刚从事电化学领域的研究。他插过队,1977年考上厦大;是位海归,1986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后回国,还是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的创会会长;曾任厦大副校长,但是,为了全身心搞科研,在2012年年底请辞厦大副校长,他说,科研的岗位更合适他。
孙世刚的成就之一是,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等科学家采用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首次制备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显著提高了铂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成果于200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入选美国化学会C&EN年度24项重大研究进展、英国皇家化学Chemistry World年度40项研究前沿、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其后续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引领了国际上高指数晶面、高表面能纳米材料新方向。
今年,因在电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在促进中法科技交流中作出的贡献,孙世刚教授获得中法化学讲座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
尽管科研繁忙,孙世刚仍坚守本科教学第一线,至今已培养了56名博士和89名硕士,多位毕业生担任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其中2位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一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由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孙世刚教授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晨报记者许蔚菡)
· 人物名片 ·
孙世刚 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界面电化学所和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起历任厦门大学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