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 志愿服务 反对家庭暴力 本报讯 (记者谭欣妮)昨日下午,市妇联在轮渡码头举办“11·25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暨“娘家人三进三送”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预防和反对家庭暴力,倡导平等互爱、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 在现场,和合之家思明区反家暴服务中心、“娘家人三进三送”志愿服务队等纷纷来到活动现场,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问答、义诊、理发等活动,为大家送知识送服务。心理情景剧《暴力与爱》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演绎家庭暴力对家庭、对社会的伤害,普及面临家暴的应对方法,获得现场众多观众共鸣。 【延伸】 家暴新变化: 混合型家暴增多 通过求助,“浮现”出来的暴力形式多样化。包颖介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将家暴分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冷暴力”“性暴力”以及“经济控制”等5种类型。尽管这些家暴的形式长期存在,但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家暴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拳打脚踢,从而在遭遇了其他类型的家暴后也寻求专业帮助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不少家暴实为混合型家暴,包含了多种家暴形式,但会以其中某一类型特别突出。 涉及家暴的人群中,高学历者也开始出现。据悉,这两年家庭冷暴力和精神暴力,有不少来自于高知家庭,包括医生、大学老师、博士、硕士等。 除了女性求助者,男性求助者逐渐增多。 救助困境: 视遭受家暴为耻 不愿现身求助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遭遇家暴后该寻求帮助,但仍有不少人视遭受家暴为耻辱:电话求助者居多,有位女性曾打电话给市妇联求助,称自己遭受了丈夫的殴打,却始终不肯现身求助;和合之家,接听热线电话390条,但来访的仅有44位;海沧区每年提及家暴的诉讼案例有5至10件,但记者走访海沧区反家暴庇护所,发现自从去年7月设立以来,没有一人申请入住。海沧区法院家事法庭庭长郭静分析:许多人碍于面子问题,宁愿忍气吞声,也不寻求庇护;多数受到家暴的人都选择去娘家、亲朋、老乡家中暂住。 对此,包颖指出:“家暴,重在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家暴发生了才想到寻求帮助,婚姻中一旦出现矛盾冲突,又没有好的途径解决,都可以找我们或者别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
相关阅读:
- [ 11-24]厦门:丈夫与人暧昧妻子砸手机 还报警称自己被打
- [ 10-23]女子不堪家暴砍骨刀疯狂砍向丈夫 潜逃外省18年归案
- [ 09-13]厦门举办宣传活动 深度剖析典型案例反对家庭暴力
- [ 08-10]思明区反家暴服务中心正式进驻家事法庭
- [ 07-01]第162期 思明城市义工学习“反家暴”知识
- [ 05-16]福建首个家事法庭试点运行两年 设反家暴庇护所
- [ 04-25]最高人民法院反家暴联动机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在莆田召开
- [ 04-22]思明区反家暴服务中心“和合之家”满月啦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