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文化教育 > 正文

厦门海沧传统文化氛围浓 两岸大咖齐点赞(图)

2015-11-18 11:23:54杨继祥 林岑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闽南语“双歌赛”现场。(黄旋旋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杨继祥 林岑 通讯员周舟)“举办传统文化进社区、华夏乐府论坛,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作用深远。”昨日上午,首届华夏乐府论坛上,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黄强如是说。

黄强表示,海沧区将以此次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努力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受益当下,影响未来,为“创造一流国际营商好环境,构筑区域转型升级新高地”提供精神支撑。

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华夏乐府论坛、闽南语“双歌赛”决赛、呤诵工作坊……日前,随着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在海沧的开展,“活力新城”刮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海沧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引来两岸文化艺术“大咖”纷纷点赞。

用音乐将古诗词“激活”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宝藏,而音乐能将古诗词‘激活’,并将它传播向世界。”著名歌唱家龚琳娜的演讲,生动诠释了一名文化传承与发展者的重要性。

昨日的海沧,“星”光闪耀。在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华夏乐府”论坛活动现场,80余名两岸文化艺术“大咖”悉数到场,共同探索乐府传统在当代的复苏与发展。一场场风趣而又深刻的主题发言“摩擦”出一朵朵艺术与文化的火花,两岸音乐舞蹈界、国学界、诗词界、创作界、乐府学界等各个领域领军人物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乐府复苏。

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原主任周纯一说,乐府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唱唱歌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载体,具有唤起人们内心良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本次乐府论坛的举办仅仅是一个开端,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五界”携手,让乐府在华夏大地具有优良传统文化和浓郁音乐文化底蕴的城市,扎下根、结出果。

孩子演唱《海沧亲像一首歌》。(黄旋旋摄)

微视频大赛展现传统文化

沪书、扁担戏、京剧……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微视频形式演绎成纪实作品,令人过目难忘。日前,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决赛在海沧火热举行。

其中,由海沧区嵩屿街道选送的《国家非遗钟山送王船》通过质朴的镜头,向观众展现出地道、原生态的民俗特色,揭开“送王船”全过程的神秘面纱。该作品从513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五件一等奖作品之一,此外,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选送的《传统保健文化社区行》获得二等奖。评委们纷纷赞叹,“没想到福建还有如此富有民俗性艺术性的传统文化,真让人大开眼界。”

事实上,“送王船”只是海沧这座文化“富矿”的“冰山一角”。另一非遗项目,海沧的蜈蚣阁同样风生水起,被誉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文化和生活“活化石”的沧江古镇,也释放出耀眼的文化光芒。

如今,海沧提出以人文引领区域发展,广集民意、反复探讨,力求全方位多角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打造社区书院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向一个新高度。

“社区书院是一个社区文化、教育、亲情的中心。”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表示,海沧打造社区书院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意义重大。

文化雅集汇聚两岸艺术家

14日,第九届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暨首届世界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决赛在海沧区举行。在古香古色的闽台风情建筑背景中,来自福建、台北、台南、马六甲等地的选手倾情演唱,《阮兜闽南》、《海龙王娶某》等生动活泼的闽南童谣扣人心弦,现场掌声连连。

经过紧张角逐,来自海沧延奎小学合唱团的《海沧亲像一首歌》、厦门市青少年宫凤凰花少儿合唱团的《听见老鼠号》荣获少儿组演唱金奖,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闽之南”合唱团的《跳火群》获得成人组演唱金奖。

好戏连台,17日晚,首届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颁奖暨华夏乐府文化雅集晚会在充满浓郁“乡气”的永春吹打乐“闹厅”《出庭前》中热烈开演。打击乐、吹奏乐、管弦乐相互交映,演绎出跌宕起伏的曲调,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乐曲的视听盛宴。

晚会上,海峡两岸艺术家联袂演出,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极具传统文化色彩,龚琳娜夫妇奏唱的《却上心头》及《静夜思》曲目,带领观众从音乐的角度了解古诗词,感受其中的浓浓古韵。

美妙的音律传递出两岸同胞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记者了解到,本次传统文化进社区还通过“吟诵工作坊”及夜访“吟诵”、社区干部走进社区等活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凸显对台特色。

“台湾有87%是闽南人,我们从小讲闽南语,相同的语言让我们觉得海峡对岸的厦门一点都不陌生。”周纯一表示,两岸要擅用闽南语这个“抓手”,更好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两岸同胞心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