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生不生二孩还要看“钱”景 律师和理财专家支招

2015-11-16 10:16:36黄小芳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11月11日相关报道。

厦门日报讯(见习记者 黄小芳)“全面两孩”消息出来后,尽管政策尚未落地,但厦门已有不少父母开始酝酿生育二孩——11日,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详见本报11月11日B01版)。近日,南昌一对夫妻想生二孩,18岁的儿子得知后,提出要多分财产;无独有偶,邵阳黄先生想生二孩,其女竟说,敢再生马上给你们添外孙。相关报道一出,引发了诸多争议。

“惊人”之语让双亲愕然之余,也给厦门诸多想生二孩的父母们提了个醒:关于二孩,除了怎么生之外,一些关于资产分配的“未来”话题,可能尚未被父母们重视。

二孩出来后,家庭财产要如何分配?如何未雨绸缪,让两个孩子更好成长?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律师和理财专家,让专业人士为您一一支招:尽管目前咨询的人还不多,但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怎么分割财产?

福建金海湾律师事务所郑志宁认为,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后,可能会引起一些家庭纠纷,尤其是财产如何分割。对此他建议,想要生育二孩的父母,最好能事先做好防范措施,从法律上给两个孩子做好保障。

1. 遗产给谁?

二孩出来后,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继承遗产的子女由原来的一个变成了两个。郑志宁说,虽然法律规定两个孩子的继承权是平等的,但现实中仍有可能出现争夺遗产的情况,他建议想要生育二孩的夫妻,最好先设立遗嘱,明确财产分配。

2.房子归谁?

如果父母之前把房子单独登记在大孩名下,二孩出来后,是否可以自行更改房产信息?郑志宁认为,这要看大孩是否年满18周岁:如果已满18周岁,房产就是大孩的,父母无权更改;如果孩子未满18周岁,父母可以增名,把二孩也登记进去。

3.父母谁养?

郑志宁指出:法律规定,两个孩子对父母都有赡养义务;但如果父母需要赡养,而二孩又尚未成年,大孩的压力就增大了——他有可能既要赡养父母,又要适当照顾二孩。

4.父母意外过世怎么办?

“尽管法律规定,两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但现实生活中,二孩处于劣势。”他解释说,父母意外逝世,二孩有可能年纪还小,甚至尚未成年,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孩要占二孩的便宜,并不是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讲,未成年的二孩可能需要大孩监护,无形中就增加了大孩的压力。为此,他建议想要生育二孩的父母,能够提前合理分配财产,规划好家庭理财,做好两个孩子的保障。

怎么规划理财?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公司理财经理钟文祥认为,二孩意味着父母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做好家庭理财保险规划必不可少。

1.家庭理财会受何影响?

钟文祥认为,二孩出生后,将大幅增加对保险的需求:一方面,父母关注孩子的成长,愿意在孩子健康和教育方面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家庭中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也可以为自身购买人身保险,以防自己在遭遇健康问题甚至不幸的时候,通过获得保险赔付来保障子女的生活和教育。

2.可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钟文祥认为二孩养育成本中,教育金占了很大一部分,对此,他建议打算生二孩的父母应提前贮备教育金:教育金属于教育专款专用,可以采取定期存入,到期领取的投资方式;教育金投资需保证本金安全、稳健收益、无太大风险,这样,不断增长的收益可以确保教育金不会被通胀侵蚀。

3.如何处理现有理财产品?

钟文祥建议父母最好确保两个小孩的保障基本一致,有压力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定期大病保障,费用会低一些;同时,也提醒之前已经购买保险和理财产品的父母,在生育二孩后,可对以前购买的保单进行整理,看是否需要增加或变更受益人,避免日后因继承保险金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4.未来理财要注意什么?

钟文祥表示其所在公司目前尚未有专门的“二孩险”、“二胎险”,但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开放二孩家庭保单。目前,他建议高龄产妇适度增加医疗、大病保障额度,“尽量在怀孕前做,因为怀孕期间风险相对较高,保险公司对孕期女性的投保都会有所限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