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头社区文化广场被占用。邓婕 摄
“你好,我住在濠头社区,想问问附近是否有文化活动场所可以活动?”近日,有市民打进本报厦门新闻中心热线0592—6126666,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记者随即走进濠头社区探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社区仅有的一个社区文化广场早已变身为烧烤排档场所,唯一与“活动”沾上边的是放置在文化站背后沾满灰尘的几台健身器材。
市民们反映说,2013年,厦门的文化建设成就喜人,还正式荣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创建示范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厦门,理应广泛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在记者制作的面向厦门六个区,涵盖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在职中青年、退休职工共100人的调查表中显示,30.4%的受访者一年中从未去过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这类场所。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同样参与度不高,64.2%的人一年中从未去过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等,有的甚至不知道所在社区就有文化活动中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不少代表也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应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立法、加强公共场所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此,记者连日采访了厦门市文化局、各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以及社会学专家,与他们一同对今后如何提高文化场所利用率、规范文化站管理、加大文化站的宣传力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缺乏人气
有些公共文化馆所形同虚设
棋牌室、体育健身室、电子阅览室、书报阅览室……2月27日上午10∶34,记者从位于蔡塘加气站旁的江头街道综合文化站门口的标识牌了解到,该站有7个活动室,开放时间是上午9∶00-12∶00,下午3∶30-6∶30。此外,标识牌还备注,“社区组织、文化志愿者使用自助式服务,不受上述时间限制”。
看起来市民似乎可在其中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然而当记者小心翼翼地从只开了三分之二的卷闸门“钻”进去的时候,却只有一名30多岁的管理员跷着腿坐在办公室里玩着手机,大厅里乒乓球桌上放置的不是球拍而是一把撑开的雨伞,记者随手摸了摸,桌上已是一层灰。
既然是免费开放项目,为何都没有居民参与呢?家住蔡塘的李先生说,曾经他和邻居想进去健健身、读读书,却吃了闭门羹。几次以后他便不再去了,“都到忠仑公园去健身了”。“这家文化站经常不按时开,我也没有见到附近居民进去活动。”负责蔡塘小学至蔡塘路段的清洁工郑女士告诉记者,“文化站形同虚设,太浪费了。”
无独有偶,湖里街道濠头社区的文化广场早已挂上了“鑫欣餐吧”的招牌,文化广场周围已是杂草丛生,道路崎岖不平。在文化广场的背后有几间挂着“健身室”、“棋牌室”牌子的小房间,却被附近居民租借来当作麻将“抽头子”的地方。“这房间闲着也是闲着,我就给租来了,一个月租金1000元。”黄阿姨说。
很多市民甚至连文化场所就在自家附近都不是很清楚,更别谈厦门大型文化场所的展览活动。在兴业银行上班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上周她想带几位从三明来的朋友到科技馆参观,却不知道具体的表演、体验时间是几点。“如果能在公共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册,遇到重大文体活动时,可以发送提示信息给市民就好了。”王女士略带遗憾地表示。
投入不足
一些基层场馆只为验收检查
目前,厦门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公共图书馆9个,6个为一级馆;文化馆7个。全市39家镇(街)综合文化站的设置率达100%,482个村(居)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89.8%,100%建制村建有农家书屋……似乎市民们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文化场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呢?
据濠头社区书记简小平介绍,濠头社区在1981年由村改居,当时规划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广场纳入其中。2011年,厦门作为福建省唯一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后,为了“符合要求”,这才在原先社区里一家宫庙的戏台上挂了一块文化广场的牌子,“相当于向宫庙借地吧”。
厦门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组组长陈峰表示,除了历史原因外,造成公共文化场所未能得到高效利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文化设施在使用上存在不均衡性,户外广场、露天公园等地利用率较高;二是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人员多是兼职,长此以往就造成类似没有按时开、关门的局面;三是厦门先后投入了5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给市民带来了很大便利,到社区阅览室看书的人便逐渐减少了。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则认为,现在很多基层文化活动场所都沦为验收检查的“秀场”,在验收达标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被挪用和挤占。
对此,简小平则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十分期盼社区文化场所和设施能高效利用起来,但现在社区文化广场基本是我们自己投入,僧多粥少,杯水车薪,十分困难”。可喜的是,濠头社区已向上级争取,有望于今年在现有社区文化广场背后的一块荒土上真正建起一幢上千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届时社区居民将可在设计考究、设施齐全的广场内尽情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别样生活。
融入市场
倡导全民参与,盘活文化资源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主编章建刚指出,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是一种误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公民、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少依赖财政,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借用市场力量来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
那么,如何实现由依赖政府“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荣说:“我们可以尝试让文化设施、艺术机构得到一些企业赞助,运营成本就能降下来,就会将有限的经费用于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更多不同的文化服务产品,也就能吸引更多的老百姓走进文化场所。”
厦门市文广新局社文处有关人员表示,要想补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气,可以举办各类相关的宣传活动或是让文化馆所独立负责运作文化活动,这样突破了行政体制的局限性,利于以更贴近市场的专业手段,盘活辖区有限的文化资源。
公共文化站建好,更要用好。陈峰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主要是“树立标杆”和“绩效考核”两条腿走路。其中,考核指标非常详细,包含创建工作、设施建设、文化志愿者、保障措施和群众满意度等七大方面,目的就是希望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一套机制。
“2014年在坚持继续考核的同时,我们还会招聘专业文化管理员,使队伍规范化。”陈峰说,“同时,在热心文化工作的群众中选择一批责任心强、热情度高的人员参与到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这些志愿者在组织和协调方面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