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浦所图 可能是最早的集美杏林地区地图 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都有出现 而令方碧勇更感兴趣的是《高浦所图说》,这是四百年前集美杏林地区地图。高浦所,也叫高浦守御千户所,相当于今天的海防团,所城位于今天杏林半岛上的高浦社区。 这张地图将杏林半岛置于全图正中并略有放大,整张图描绘范围包括今天的集美区全境和同安区、海沧区、湖里区的各一部分,可以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张集美、杏林地区地图。 方碧勇认为,《高浦所图说》这张地图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山岭绘立面形象,用蓝色鱼鳞波纹代表水面,城镇、卫所绘有城墙,用寨门代表关隘或民堡,文字注记均括以红色方框。该图不是严格按比例尺绘制,而是近大远小,图的正中近处的高浦所城画得特别大,远处的同安县城则被放在图的右上方,画得较小。图的上方和下方各是一道山脉,分别代表环绕集美北部的山地,及在南面与集美杏林隔海相望的蔡尖尾山和仙岳山。在高浦所城的西边画着一道较小的山脉,指长泰天柱山—灌口凤山—杏林白鹤山这条小山脉。图中间两道曲折的海湾环绕着高浦所城,图的最右面同安县城的下方则是另一道海湾,这分别代表今天的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三大海湾。这张地图,揭示了古人对集美杏林背山面海朝山的地理格局的认识。 下辖七个墩台涵盖同集翔三区 是当时同安西半县的防御中枢 方碧勇说,四百年前这幅地图的作者,很可能是同安县或高浦所的官员。除了地图,还留下一段珍贵的文字,全文如下:“高浦所图说:高浦所城联亨泥、刘山、西炉、冯林、马銮、大员塘、欧舍七墩,同安西偏之保障。其北门一带为陆路之冲,人居稠密,城地逼隘;东北地旷,颇为受敌,近设外台与城相为表里;西则田地淖深,东南则去海而近,潮至湮没,退而泥泞,皆不可屯聚,贼难遽犯。然议者谓西北三里之地有村曰马銮者,家殷人夥,往时倭乱,民建石堡功亏一篑,若遂立此堡,则唇齿势成而金汤永固矣,俟议图之。”共152字。 这段文字虽然寥寥百余字,信息量却十分大。首先介绍了高浦所下辖的七个墩台。分别指今同安区西柯镇潘涂村、西柯镇洪塘头社区刘山社,翔安区马巷镇西炉社区,今杏滨街道马銮社区等。 其次点出高浦所城的战略地位,“同安西偏之保障”,西偏就是西部的意思,高浦所城就是当时同安西半县的防御中枢,作为海防屏障,拱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接着介绍高浦所城周边状况,在高浦北门一带,由于处于陆路交通要冲,当时已发展出繁荣的街市,民居稠密以致挨着城墙。当时高浦所城北门设有北门铺,说明这里是高浦对外陆路交通的起点,且高浦驻军的教场(大操场)也设在北门外,日渐被民居商铺占用于是形成街市。城东北面较为开阔,容易成为来犯之敌集结地,因此修筑了一座外台(城堡)进行守卫;城西是一片水田,城东、城南紧挨着大海,涨潮时被海水淹没,潮退之后就形成一片泥泞的滩涂,来犯的敌人无法在这里集结,因此也无需重点设防。 高浦变迁 重要水陆码头带动经贸文化发展 明清易代后重新划归同安县管辖 公元1391年,高浦守御千户所建城,城墙周长450丈,驻军1258人。比1394年才建成的厦门城还要大,驻军还多。 高浦所城的建成,不仅为同安县西部提供军事保障,同时也极大促进明代同安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这里成为了重要的水陆码头,商贸日益繁荣,在明末产生了大海商郑彩、郑联集团。在文化上,曾经有驱逐倭寇为高浦所城解围的名将戚继光在高浦所城建立书院“戚公院”,带动了文化发展。随着明清易代,高浦守御千户所撤销了,高浦所城遭拆除,高浦重新划归同安县管辖。1978年杏林区成立,高浦又划归杏林区。2003年,高浦随区划调整划归集美区。 另外,杏林马銮村在明代已经是个“家殷人伙”的大村落,马銮村民在明代为防范倭寇曾集资建造石头城堡自卫,但功亏一篑。 |
相关阅读:
- [ 10-22]闽籍艺术界“鬼才”邱志杰回家办个展
- [ 08-13]台风期间数十条公交线改道 “活地图”实时导航
- [ 06-27]厦门率先绘制宽带地图 为信息消费发展提供大数据
- [ 05-22]《闽粤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通过两省政府审议
- [ 04-04]部分县级政府驻榕办已撤走追踪 地方美食还在
- [ 11-15]百度地图登记出错 市民家中固话成家政服务热线
- [ 11-05]福州“最牛”信封收信地址画地图 向邮递员示威
- [ 10-30]手机刷刷店家二维码就能定位 曾厝垵实时地图上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