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服务 > 正文

妻子如愿怀上二胎 丈夫却患上产前抑郁愁得睡不着

2015-10-11 16:28:06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苏奇 通讯员 李灿瑜)准妈妈因为生孩子而紧张、焦虑很正常,越来越多的人对产前抑郁这种常见的孕期心理问题也有所了解,但是您知道吗,男人也会患上产前抑郁症。据仙岳医院心理专家透露,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仙岳医院副院长陈进东分析了男性“产前抑郁症”的前因后果,提醒那些未做好怀孕准备或是想生二胎的夫妇更应重视。

【案例】

妻子怀上二胎,丈夫却对生活感到绝望

32岁的陈先生已经有个3岁的女儿,“单独二孩”的政策公布后,他的父母就经常嘱咐媳妇养好身子再生一个宝宝,岳父岳母也催促他们再生个孩子。

几个月前,陈先生的妻子怀孕了,一家人都很高兴,但陈先生却莫名地情绪低落,行为也有些怪异。曾经乐观开朗的他变得紧张敏感、焦躁不安,经常失眠、唉声叹气,还动不动就对妻子发脾气。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对生活感到绝望,整天不想动,工作也不想做。

妻子十分担心,硬是把他拉到了仙岳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陈先生的症状是典型的产前心理问题,属于“产前抑郁”。

【原因】

被迫“啃老”感觉太累,后悔想打胎又不现实

妻子怀孕,为什么丈夫会患上产前抑郁?陈先生向医生坦言:太累了!

陈先生老家安溪,毕业后在厦门打拼多年,但收入并不高。父母都是事业单位员工,每个月拿两三千元养老金,妻子的几个姐妹经济状况也不太好。4年前,小夫妻贷款买了套小户型的房子,不仅花光了全部积蓄,还向父母及亲友借了几十万元。

一直希望孝敬父母的陈先生,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啃老”,心里过意不去,他更担心的是,万一生下来的不是男孩,会让老人失望。想到将来孩子出生后,自己和妻子忙于工作,如果请保姆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让父母辛苦带孩子,心里更不是滋味。

女儿出生后,陈先生就觉得夫妻俩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再多一个孩子肯定会更加影响生活质量。他越想越后悔,当初不该答应让妻子怀孕,想要打掉又不现实。就这样,他陷入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建议】

避免一个人承担压力,必要时求助心理专家

陈进东说,妻子怀孕期间,准爸爸可能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症,也就是所谓的“产前抑郁症”。但从专业上说,医生不会明确诊断为“产前抑郁症”,称之为“准爸爸焦虑”更为贴切。

他说,有这种症状的准爸爸并不少,与女性产前因体内激素改变等因素引起情绪变化不同,男性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充分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尤其是年轻夫妇,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生活和工作压力,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

对于准备生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还可能面临来自长辈的压力。他们已生养过一个孩子,知道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但有些长辈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对“抱孙子”的愿望特别强烈。

陈进东说,男性“产前抑郁”与性生活减少也有一定关系。妻子怀孕后,丈夫为她的健康着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避免与妻子同房而进入“强制禁欲期”,性生活压抑加上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产生情绪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陈进东说,针对陈先生这种情况进行心理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后,情况就得到了改善。许多准爸爸把长辈的期望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责任,一旦压力超出了承受能力就会退缩。他建议准爸爸和准妈妈保持情感沟通,共同面对困难,必要时及时向心理专科医生求助。

【小贴士】

四大细节判断是否心理异常

据厦门市仙岳医院调查显示:我市成年人群精神障碍现患率为3.4%,仅9.3%曾因心理问题求助过心理卫生专业机构。

尽早发现心理异常,寻求自我调整方法或看医生,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如何判断心理发生异常呢?专家提醒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孩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兴趣消失、千方百计躲避上学和考试,或工作一向认真的人突然无法完成任务,对工作无故拖拉或产生抵触情绪等。

2.生活习惯和规律突然改变。如睡眠不好、饭量锐减或暴饮暴食,在人际交往上和过去的习惯完全不同,前后判若两人等。

3.个性发生明显改变。原来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多愁善感等更加严重,或是原先拥有的优点“恶化”,如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等。

4.出现短时片断地说错话或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