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具有韵律的作品反映了当下时代的苦难和勇气。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现居白俄罗斯,主要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多部纪实作品受关注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西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曾在白俄罗斯等地当过记者,并为写作准备大量素材。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多部纪实性作品受到外界关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战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阿列克西耶维奇在2013年就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目前她的作品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0多部纪录片脚本和多部戏剧。
阿列克西耶维奇曾获得诸多荣誉,其中包括德国莱比锡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但她的作品在欧洲之外的民众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中国国内曾出版过她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以及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等。据有关资料,阿列克西耶维奇上世纪80年代末曾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
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
阿列克西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阿列克西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们,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现场摄影师、教师、医生、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西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诸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上演。
相关新闻
中国作家北岛、阎连科“陪跑”
据央广网消息在诺贝尔奖诸多奖项中,文学奖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也是博彩公司拿来让全世界文学爱好者赌上一把的热门竞猜项目。近十年的文学奖获得者,都没脱离全球最大规模博彩公司“英国立博”赔率榜前二十位的范围。
阿列克西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最热门人选,而另一热门人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仍与该奖失之交臂。此外,作为首次提名诺奖的“新人”,非洲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此前甫一入围便跃居诺奖赔率榜单第三位,但最终并未被“押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诺奖初选的210位入围作家中,王安忆、北岛、张一一、方方、章诒和、阿来、贾平凹、苏童、阎连科、张悦然等10位中国作家获得提名,而北岛和阎连科都以1赔50在赔率榜末尾“陪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