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9月30日讯(文洁 吴丽敏 陈丽铭)如何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何使志愿服务做到“群众所需、服务所有”呢?金安社区在取得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工作经验后,又率先在全市全省全国探索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的新路子。在2015年7月28日的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金安社区创造的“七字”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工作经验,让全国31个省市代表和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国家部委领导倍感惊叹。8月25日,记者慕名前来到金安社区微专题采访,金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丽敏、主任陈丽铭向记者描绘了志愿服务专业化“七字法”的精彩。
查:在现有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全面开展摸底行动,采取填写调查表、电话访谈、相互推荐、公开招募等方式,查清原社区志愿者专业底细。社区两委成员分工包干包片,逐户摸底调查,使社区两万多名居民都有一至三项专长,都有当专业志愿服务本领。
筛:将现有志愿者和新加入志愿者中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从普通志愿者中筛选出来,然后采取排列组合的方法,把专业一支或者相近的志愿者合并成一个小组,从而使社区打造成七大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分:将专业需求做细做精,细化为7大专业类和1个特殊群体专项服务类,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对接、服务实施打好基础。
建:建立专业服务人才资源库,采取一专多人、一人多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组,每个组挑选专业技术精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志愿者任组长。
培:定期邀请专业导师、社工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安排志愿者专业骨干对非专业的志愿者传功授业技能,以专带非、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社区志愿者人手一专。
用:公布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内容,由居民按需求进行“点菜式”预约服务,收集服务需求,落实评估、招募,确定针对性专业化服务项目,由组长牵头实施服务。
评:安排志愿者专业骨干对服务进行监督、抽查,累积服务时长换取志愿服务爱心善行卡,累积积分值换取社区回馈的物质奖励,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七字法带来志愿服务三大喜讯:
喜讯之一:彰显了个性化的志愿服务。金安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丽敏说:“制度化只能解决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问题,其他志愿服务问题还无法解决好。”是呀,群众需要个性化的志愿服务项目,群众需要精细化的服务,仅靠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就实现不了,必须开拓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平台,因为专业化分得更细了,服务范围更广了,覆盖的人群更多了,满足率更高了。
比如,在个性化和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中,社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暑假来临,一些马上要上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希望社区能够开设幼小衔接班,社区志愿者有一位英语八级的专业志愿者愿意参与服务,开设为期一个月拼音班。7月20日-8月20日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社区书院里准时传来朗朗读书声。这位志愿者自制拼音图卡,耐心教学,在欢乐的气氛中吸引了很多孩子学习。拼音班结束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读、会写拼音字母了。家长们对社区提供的专业志愿服务赞不绝口。
喜讯之二:提供了春风细雨般的温馨。金安社区主任陈丽铭说:“志愿服务专业化,是根据群众不同细微要求开展的针对性很强的精细化服务。”是呀,她像一股春风吹进群众的心窝,是那么的柔情温暖;她像久旱的田野遇到的一场雨,是那么的及时如甘霖。比如金安社区提供给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就可以提供陪聊天、陪过节、陪逛街、陪文体活动等多项专业服务,让空巢老人感受到志愿者就是自己的儿女,甚至比儿女还亲切孝顺呢。
喜讯之三:营造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吴丽敏和陈丽铭认为: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大,人员就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发动社区居民都来当志愿者,开展“你帮我、我帮你”的学雷锋活动,才能把志愿服务专业这把火燃烧起来。她们的经验是:对社区居住的两万多人进行排查摸底,然后根据各个人的特长进行排列组合,组成若干支专业化的志愿队伍,较好解决了“众口难调”的志愿服务问题。
记者专心致志听完金安社区两位主官的介绍后,感到金安社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确令人激动万分。但社区居民是否也和记者一样赞叹不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偷偷地采访了十几位社区居民,他们也是和我一样的感受。
“以前我住的小区也有志愿服务活动,但大多都停留在简单的做好事。”退休的邹阿姨是从阳台山小区搬过来的,她告诉记者,“金安社区的居民很幸福,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志愿者专业的帮助。”之前邹阿姨就曾遇到过诈骗事件,正是社区的法律志愿者带着她找律师,帮她谢起诉书,最终胜诉。“要不是他们,我的养老金就打水漂了。”
其实,邹阿姨自己也是金安社区老人文体队的队长,会跳舞也会编舞,每天晚上都会带着小区100多号人跳广场舞。社区许多有一技之长的退休居民都表示“以前工作专做一件事,退休以后,来到金安社区登记成为志愿者,发挥自己专业的余热,同时还能收获到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并且能学到很多东西,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他们的‘老年大学’,这样的晚年生活真的非常富足。”
创建感言:
众口难调也得调
张三要这个服务,李四要那个服务,王五又要另外服务,陈六又要特殊服务……志愿服务面临众口难调的现实问题。
有的社区党委或支部还是老思想老观念,一讲到志愿服务工作,就是房前屋打打扫扫;就是到公园、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学学雷锋,做做好事;就是上门为老年人、残疾人、聋哑人排忧解难;就是逢年过节搞些临时救助的活动,等等。这些当然是志愿服务的不可丢的项目。然而,这只是志愿服务的“初级阶段”,只是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传统节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仅仅靠以往那些志愿服务工作,显然让人感到太少太少,已经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必须锐意进取,开拓前进,更上一层楼。
此时此刻,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志愿服务是个无底洞,永远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永远都解决不了志愿服务的现实问题,是欲壑难填、众口难调。这些话是没说错,也许永远都不会错。但是,众口难调不能不调啊!如果因为遇到困难而发牢骚,或者放弃努力和奋斗,志愿服务工作就会裹足不前,就会遭到群众的批评和指责,就会使志愿服务工作流于形式而缺乏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志愿服务众口难调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金安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实践中悟出一些“真经”。一要摸清两个底数。一个是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需求的底数,一个是社区各类志愿者的底数,这样,才能作出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抉择和安排。二要搞好两个排列组合。一个是各类志愿者的排列组合,建立起若干个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一个是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需求的排列组合,把那些需求一致或者接近的志愿服务项目组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开展小组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减少志愿服务的成本。三要搞好两个对接。一个是社区居民需求与专业化志愿队伍的对接,一个是社区组织人员与专业化志愿者小组的对接,这样,就能指导和帮助专业志愿者队伍什么时间开展活动、如何开展活动等事宜,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真正把志愿服务专业化工作做细做精,做到群众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