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香卉辉)每次统计数据一出炉,总是有不少市民感觉到,自己的收入“被增长”或者拖后腿了,也有人觉得房价明明涨了,数据却是“下降”,是数据被美化吗?昨天是“中国统计开放日”,来听听统计人员为我们解剖这些统计数据。
GDP:看似高大上,其实接地气
很多人一看到统计数据中的GDP一项就会跳过,为啥?觉得它太“高大上”,跟自己没啥关系。
其实不然。GDP被誉为“经济的晴雨表”,只有经济增长了,个人的钱包才会越来越鼓,包括你的工资、你的退休养老金、投资等等,都会跟着GDP往前跑。GDP增长了,还会增加就业岗位。
70城房价:“被降价”是个错觉
“房价明明涨得那么凶,怎么数字却在降价?”每个月,准时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都会引来不少厦门市民和网友的热议。
先来看看数字从哪里来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数据,直接采用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的数据,按照房地产经纪机构上报、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调查员实地采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的。
至于“被降价”的原因,除了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以外,很重要一点是,目前很多开发商采用分批多次推出新房源,地理位置上往往是“前差后好”,在“剔除了不可比的价格影响”后,涨幅就低于人们的感受。
CPI:采价员“蹲守”收集数据
CPI这个数字市民很喜欢,上个月物价涨没涨,涨得凶不凶,看它就够了。
但你知道CPI是怎么出炉的吗?在统计专家眼中,它就是个大篮子,里面装满衣食住行用,不仅有大蒜、豆、生姜和土豆,还有理发、旅游、教育服务、租房等服务,总共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涉及上万种具体商品。
接下来,统计部门会派采价员到固定的采价点去“蹲守”,全国有6.3万余家采价点,包括了食杂店、超市、菜市场、专卖店、商场等等,这些采价员“定时、定点、定人”去收集价格,然后由统计部门汇总计算得出。
对于时下火热的电商销售,CPI目前还没有将其纳入采价范围,在厦门,仅有网售飞机票采价。不过,国家正在各地试点,预计明年开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网购”元素参与。
很多市民觉得疑惑,为啥买东西时贵了很多,CPI涨幅却不高呢?这主要是个人承受能力、个体与总体、对比时间、地区、限时与滞后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CPI”。
居民收入:16万户家庭要记“日记账 ”
说到居民收入,市民又是一把辛酸泪,每次对照统计数据,又觉得自己收入拖后腿了。
居民收入是挨家挨户去统计吗?不是,从2012年年底开始,统计部门就在全国统一选取了16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直接调查,这些家庭要记“日记账”。千万别以为这很麻烦,这些家庭户早已用上了数据采集平台,用手机、平板电脑就能随时记账。
收入“被增长”其实是错觉。因为很多人把收入等同于工资,但其实工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而且调查户中包含高中低收入层级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贡献”很大,低收入家庭贡献小,就会导致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水平低于这个平均数。
同样感觉拖后腿的还有平均工资,很多人觉得拿到手的没那么多,这不仅因为工资被平均了,而且是税前工资,跟实际到手的钱有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