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厦门日报社联合采访组)平安是民生工程,也是营商环境。上周,厦门警方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外界关注:在全国虚假信息诈骗爆发式上升的背景下,8月份厦门七大类诈骗警情环比7月下降30.28%。
数据的变化,源于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美丽厦门、平安厦门,服务民生、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举措——今年8月份,厦门市反诈骗中心成立。
为进一步总结提升反虚假信息诈骗的“厦门模式”和“厦门经验”,持续推动我市反诈骗工作,并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从昨日起,厦门日报社麾下《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厦门网和新媒体中心组建联合采访组,进驻市反诈骗中心,深入探寻厦门反诈骗成效凸显背后的“密码”,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
新探索 厦门警方跨界“防堵打”骗子
众所周知,虚假信息诈骗已成为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头疼的第一大类警情。今年“两会”,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对外披露,2014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40余万起,群众损失107亿元。在厦门,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诈骗案件数10178起,被骗金额1.52亿元。警情攀升,通过什么渠道能把虚假信息及时拦截,如何把汇入骗子账户的钱快速抢回来,怎样才能将诈骗分子绳之以法?带着一系列的思考,从今年年初开始,厦门警方摸着石头过河,走上了一条没有先例的反诈骗探索之路。
今年8月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厦门警方牵头成立市一级层面反诈骗中心,与各银行、通信运营商等跨界联动,合署办公,运用大数据系统,打响了一场“堵、防、打”结合的全方位反诈骗阻击战。数据显示,反诈骗中心试运行以来,紧急止付82起诈骗案件,止付金额732.1万元,单笔最大金额415万元;停机和拦截诈骗电话3383个,主动监测、发现疑似诈骗电话号码1552个;购车退税、订票退款等7大类诈骗警情环比下降30.28%。
新形式 本报融媒体报道反诈骗战果
打击在提速,案件在减少,反诈骗成效在凸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提升,为构建平安厦门、美丽厦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造了良好基础。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厦门日报社历来不遗余力地为反诈骗工作鼓与呼。昨日起,厦门日报社旗下5家单位组建联合采访组进驻市反诈骗中心。我们将通过深入调查,采访民警、银行、通信运营商及诈骗受害者,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将开设专栏,实时关注反诈骗中心取得的战果和遇到的难题;我们也将按照“前方一次采集,后方多元生成”的理念,进行报网联动的融媒体报道。这也将是厦门日报社深化“走、转、改”,落实“四下基层”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相关新闻】
培训女员工 专骗台湾男
低等茶叶高价卖,涉案金额达270多万新台币
本报讯(特派记者 黄树金 通讯员 真坚满荣)开公司诱骗台湾男子购买低等茶叶,从而骗取巨额款项。9日,经审理,被告人黄某及公司16名成员均获刑,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最轻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人民币。
两年前,女子黄某注册设立厦门台虹公司,经营高山茶,兼营化妆品和保健品,并雇请陈某霞等14名女子。然而,公司对新招聘的人员进行诈骗技能培训,干起诈骗台湾人的勾当。业务员分别化名“晶晶”、“佳佳”、“思思”等女性昵称,负责拨打电话骗取钱财。业务员利用虚拟台湾电话号码网络设备,随机拨打台湾民众电话,冒充台湾女青年,以交朋友、谈恋爱为名,在取得对方信任和同情后,再以自己父母生病急需用钱或以自己销售茶叶业绩不够无法请假照顾家人等借口,诱骗对方以高价购买品质低劣的茶叶。被骗男子发现寄来的茶叶质量不好,价格高出太多,便会要求退货,但女子以各种理由推托搪塞,直至拒绝退货。而这些公司的业务员则根据推销的茶叶价格,每做成一笔,最低可抽成30元人民币,最高可得320元人民币。
法院审理认为,黄某等十六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通过拨打网络电话等技术手段诈骗他人钱财,诈骗数额共计新台币2722470元(折合人民币57万余元),犯罪数额特别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