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铺整改前。记者 李凌 摄
第七铺整改后。记者 李凌 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李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然而,它的建筑之美却被过度商业包装所掩盖。社会各界的呼声基本一致:为了美丽厦门,鼓浪屿该“洗脸”了。
近日,晨报等媒体对鼓浪屿核心商业街建筑立面的乱象进行了报道,并对政府初步形成的整治方案进行了深度解读,一系列报道引起了岛上居民、商家、专家的关注。
值得欣喜的是,不少商家认识到整治的必要性,更有商家已经自己动手,开始了整改。其中,就有一商家将门口的过度装饰物撤了下来。不少商家表示,会配合政府的整治。
动作
一看到报纸就自行整改
“我们一看到报纸,就立刻把能改的先整改了,把大部分装饰品都撤下来。”第七铺是鼓浪屿上小有名气的连锁品牌,在核心商业路段有两家店铺。他们的负责人任伟滨告诉记者,随着鼓浪屿这些年的商业发展和受众变化,消费群体在向散客化和年轻化发展,他们在装修装饰上也走起了年轻人喜好的“小清新”路线。
但是,当看到晨报对鼓浪屿商业街建筑立面乱象的报道后,任伟滨意识到,自己的经营也存在报纸上提到的“过度包装”问题,当日下午立即让员工撤下鲜艳的花环和部分装饰品。
“我们之前只是注重对本店的装饰,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对建筑整体和街巷景观有这么大的影响。看到报纸以后,我也赞同鼓浪屿要保护建筑,要规范管理,我们很愿意积极配合整治。”任伟滨表示,政府这次以共同缔造的理念来进行设计是很好的尝试,而一铺一案的精细化设计也让他惊喜,他希望具体整改时能够充分和设计方进行沟通。
观点
规范管理可抑攀比之风
“看了初步整治方案后,我觉得有不少亮点。比如说,把商业街根据不同情况分为三种风格,让游客不会感到审美疲劳,店家也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岛上经营餐饮的杨女士表示,她长期生活在鼓浪屿,对这个岛很有感情,宁可少赚一点,也不希望商业把鼓浪屿变得花花绿绿,失去古韵。如果政府对外立面开展统一整改行动,她愿意全力配合。
一家伴手礼店的店长施女士认为:“规范管理有利于抑制商家之间的攀比之风,如果大家能同时将各自的外立面装修淡化下来,没了比较,相信大家还是比较乐意的。”
此外,不少商家也表示,整改也需把握个性与整体的关系,在还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避免千篇一律。
呼吁
克服短期阵痛换取共赢
百多年来,鼓浪屿老建筑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造型、层次,传承着专属于鼓浪屿的人文风情,积淀着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在文史专家、福建省社科联委员彭一万认为,鼓浪屿老建筑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等特点,都与岛上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的背景以及连绵的山势特征相契合。
“建筑对鼓浪屿意义如此重要,外立面确实到了不得不整治的时候了。”彭一万说,一旦展开整治,必将牵扯各方,特别是商家,给经营者带来的短时不便是在所难免的,这需要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厘清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鼓浪屿是个大家庭,大家都是里面的一员,只有鼓浪屿好了,生意才能做得长远,“说到底,整治会带来阵痛,但最终目的还是造福包括商家在内的所有人,鼓浪屿好,大家都获益。”
保护琴岛建筑利于留住游客
鼓浪屿要做商业街的美化和整治,这件事和商业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位设计方案的建筑专家曾告诉记者,走过全国这么多地方,大多数美化街巷、整治建筑立面的规划都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到此参访,像鼓浪屿这样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而花大力气进行商业街美化的地方是不多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里有两个逻辑。
第一,美化商业街形象本身,就是为促进商业发展,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地方通过这一方式来吸引游客。道理很简单,在这个重视“颜值”的时代,美丽本身直接影响到景点的知名度。
第二,鼓浪屿的游客已经非常之多,政府现在做整治更大的目的是保护鼓浪屿上的建筑,更好地向世人展现鼓浪屿上的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保护看起来无关商业,但商家不要忘记,每年一千多万的游客来到鼓浪屿,不就是冲着“钢琴之岛”、“万国建筑”的名声来的吗?龙头路这条承载着鼓浪屿百年历史变迁的道路,随便一个建筑都有着牛气冲天的背景,可是游客现在根本看不出来,作为商家,您不觉得可惜吗?
可以想见,如果今天商家依然过度包装,继续透支“鼓浪屿”这三个字,那么商业的繁荣,也只会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今天,在这个岛上生活、从业的人们遇到了好机会,只要敞开胸怀,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商业街的整治,与设计方更多地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心声和建议,我们相信,琴岛会呈现出它应有的美丽。
(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