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设置的防盗网和空调外机影响美观。
商家的招牌和原建筑风貌不协调。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林晓云 实习生 罗淳)“雨棚是‘名不副实’的,大晴天也不收起来,还越来越高,已经快够到二楼了。”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商家的广告招牌、雨棚等不仅破坏了建筑原有风貌,也让居民们很受伤。居民倚窗迎客送客的场景不复存在,让人又惋惜又无奈。
昨天,本报报道《琴岛建筑很受伤还我原有风貌来》引发了不少鼓浪屿居民的感慨,希望眼前的这片“花花绿绿”能得到改变。
【问题不少】
“现代感”的LED 与民国建筑不协调
鼓浪屿核心商业区的很多建筑已年代久远,其中不少都是商家使用。商家为了吸引客人,用亮眼的灯光让人可一眼望见。
龙头路8号有一块电子显示屏,高亮度地闪烁,一眼望去,让人觉得建筑承载了太多商业化元素。晃岩路16号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边缘有女儿墙。如今,这座建筑的一至四层都被改为商业用途,门口被LED灯大加渲染,显得特别“现代”。福建路41号、54号和60号的外墙则布置了霓虹灯,遮住了建筑原貌。
自行改造的风格 无法融入原建筑
龙头路119号至205号的两栋新旧建筑风格和颜色相差很大。其中一栋红砖贴面,和整个街区的风格差异很大,非常突兀。建筑顶层的加盖也和整体不协调,二层、三层的立面开窗形式不统一。
晃岩路26号建于民国时期,立面上有坡屋顶、山墙装饰、圆拱形窗户、胭脂砖贴面。现在这栋建筑的一层至三层均为餐厅,加建的白色贴面影响整体感,加建的雨棚、店面招牌也和周围环境不协调,一层和二层柱子材质和墙面、胭脂砖不协调。
抬眼即是碍眼空调 管线外露乱成一团
龙头路75号、77号、79号、81号、83号、85号,虽是一排店面,但空调外机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显得杂乱。如今,漫步于最繁华的龙头路,视线只要略抬高,就能发现太多商家把空调外机挂在建筑的立面正面,或者特别“碍眼”的地方。有些商家在建筑侧面外挂空调机,也影响街道立面景观。有的商家则是遮挡不当,加上空调外机老化显旧,破坏整个建筑外观。不少空调管线外露,特别杂乱。
【居民吐槽】
成片雨棚遮挡,已看不见街道地面
“为了保护鼓浪屿沿街的原有景观,我们都不做防盗窗的,但楼下店面的雨棚却搭得都够上我家窗户了。”陈老先生已经在鼓浪屿上生活了60多年,说起建筑外立面的“加法”,他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不只是陈老先生有这样的感受,外国语学校音乐教师吴明芳说,商业街开始建设时,风格和建筑原貌还是比较匹配的。但现在,商家的雨棚越搭越大,“从二楼窗户探出去,是看不到街道地面的!只能看到一片花花绿绿。”吴明芳家住在龙头路商业街一带,以前有亲友来探访,家里人习惯从窗户先打招呼,还能在窗边目送客人离开,现在完全不可能这么做。
此外,吴明芳说,建筑外立面上的空调外机特别多,特别密。自家楼下有一条路比较窄,两侧都是空调外机,天天都要经过满是热风的“空调巷”回家。
走调陶笛声侵耳,灯光让人睁不开眼
住在龙头路的徐女士最近失眠,因为龙头路上的酒吧歌手每晚都要唱到很晚,声音又大,有时简直是声嘶力竭。“以前我们这条路有琴声的,现在白天就是招揽生意的叫卖声,晚上还得听驻场歌手大声唱歌。”
从鼓浪屿音乐厅走到钢琴码头的七八分钟路程中,不断有走调和单一的陶笛声“侵耳”。吴明芳说,“卖陶笛的店天天走调播放《天空之城》,游客听一遍就走过去,我们住附近的要听无数遍啊……”不仅耳朵受扰,吴明芳一家还要饱受灯光“折磨”。沿街商家的LED灯不仅高亮,还四周扫射,闪烁各种色彩,让人难以睁开眼。而吴明芳记忆中暖暖的路灯很有诗意,现在却见不到了,只剩下商业味的亮灯。
【专家观点】
商家应考虑游客体验 而不只是单纯卖东西
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说,鼓浪屿街道较窄,以前朝西面的商家会准备雨棚,也就是临时用布、绳子挂起来,太阳下山就收起来,并不妨碍他人的生活,体现了鼓浪屿人的品德。而现在的雨棚是固定的,街道不宽人又多,不仅有碍观瞻,如果楼上掉个烟头,还容易造成火灾。
沿街的空调外机也很让人恼火,各商家只管各自的空调,热风对着吹,巷子就变成“烘炉”。何老先生建议,空调外机是否能集中处理,朝背风的地方吹。
以前商家的叫卖声都有自身特色,但现在要么预先录制,循环播放,要么就是人大声吆喝,破坏了琴岛原有的安静。何老先生认为,鼓浪屿不是商场,应该考虑游客体验,不是只做生意,卖其他全国景区都有的小商品,完全没有鼓浪屿的特点,商店应该以服务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