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变化 | 侧重点由福州变为厦门 朱家麟介绍说,比较手头上的几部兵要地志,可以看出日军战略思维的变化。 在1899年的《福建攻势计划》中,占领福州的内容很多,当时他们想先占领福州,然后才是厦门。然而,在1933年编写的兵要地志中,关于闽南地区内容明显多于福州。 日军日益重视厦门,主要原因是厦门在军事和华侨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北有青岛,南有厦门。”《福建省兵要地志》中提到,福建是一个物产不丰富、土地贫瘠的地方,但是有许多良好的港湾,在扼守台湾海峡方面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样好的港湾,纵使只有一个落入第三国之手,对于我国国防会造成极大影响。”(在当时的日军看来,台湾属于他们的领地,由此成为“我国国防”。)其中提到的良好的港湾首指厦门。厦门有独特的优势,占有厦门岛,就可以形成对台湾海峡的封闭,进可攻,退可守。 此外,厦门是华侨集中的口岸,每年经由厦门进出境的人数多达20万到30万人。19世纪30年代,每年侨汇有1500万到2000万元,相当于福建省当时年总产值的1/3左右。如果占领厦门,就能获得这些侨汇,这对日本来说是一笔很重要的外汇收入。通过华侨社会关系网,日军还可向东南亚和南洋群岛进军。 到了1938年,日军在华北战场受挫,便想另外在华南战场切入,同时有效切断中国的海上补给。五年前完成的以厦门为中心的这一套兵要地志就成为了他们决策的凭据。 交通设计 | 着重编写海陆交通路线图 掌握交通要道,便扼住了战略咽喉,兵要地志中对厦门的交通也作了着重编写。 《闽南兵要地志》提及,在交通便利性方面,厦门远胜于福州、漳州与泉州。从海上交通看,厦门直接靠海,而福州离海还有几十公里。虽然泉州、漳州都靠海,但是吃水不深。厦门是深水良港,吃水深度可以达到5万吨以上,而泉州、漳州仅不到1万吨,泉州港由于淤泥多,几千吨的轮船都无法停靠。兵要地志上还附有“厦门到闽南周边航运图”等插图,在昭和七年(1932年)所绘的图上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厦门已经有通往13个外国港口的航线。 陆地方面,出厦门的道路也很方便,一条是先到澳头、浔尾、嵩屿,然后往福州、泉州方向,还可以从浮宫、石码、海澄往漳州、龙岩方向。 另外,日方材料也提及通过1911年修建的“厦门嵩屿厦漳铁路”可以到漳州附近,他们看到了这条铁路的价值,在兵要地志中特意标出,准备攻打厦门时利用。 |
相关阅读:
- [ 08-24]福清村民水井挖出航空弹 老人称日军侵华时留下
- [ 08-09]日军轰炸厦漳再添新罪证 侵华日军随军记者航拍图片公开
- [ 08-27]清华学子献策福州新区 地铁运营可借鉴"香港模式"
- [ 05-17]中山公园曾为日寇阅兵场 四城新发现厦门抗战史料
- [ 12-20]日军曾向漳州投细菌炸弹
- [ 10-12]侵华日军炮弹现身武夷山市 火药仍具燃烧力
- [ 10-10]侵华日军罪行昭彰:全套《支那事变画报》现连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