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装饰了整个门头。
店铺伸出的成排遮阳篷,把路面罩得严严实实。
空调室外机悬挂混乱,破坏了建筑的美感。
房屋屋檐发黑破损严重,旁边的墙体脱落,露出里面的砖块。
【开栏的话】
鼓浪屿最大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她的建筑。在这里,欧式风格、南洋风格和闽南风格的老建筑交相辉映,每间房子、每条小巷,都在向人们讲述着鼓浪屿独特的文化、展示着鼓浪屿独特的气质。
“她用一百年所造成的建筑群,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地方,做得一点不浮躁。”国际建筑大师王受之如此评价。
然而,有一段时间,过度的装修、无序的广告、杂乱的雨棚、违章的搭盖,遮掩甚至损坏了充满质感的建筑风貌。只见商业气息,不见建筑精髓,加上年久失修,很多老建筑外立面受损严重,让每一位热爱这座岛屿的人们,心痛万分。
是该拂去遮蔽在鼓浪屿脸上的尘灰,还她美丽容颜的时候了!作为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重要一环和题中应有之意,立足于建设美丽鼓浪屿、提升鼓浪屿品位的现实需要,针对岛上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的整治提升工作已被提上日程。
本报今起推出《关注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整治》系列报道,为您聚焦这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我们将走进鼓浪屿最繁华的路段,直击建筑和景观被破坏的种种乱象;我们将倾听社会各界的呼声和建议,为您呈现他们的真知灼见;我们将关注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举措和科学方法,解密背后的故事;我们还将推出夏先平系列评论文章,为您解析开展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整治提升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意义。
厦门日报讯(文/图 本报记者 黄晓波)从龙头路开始,辐射周边福建路、晃岩路、中华路、泉州路等部分路段形成的区域,是为鼓浪屿的核心商业区。
一百多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的,远不仅仅是商业;糅合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丰富的建筑风貌,或许才是这里最弥足珍贵的财富。
一度,旅游过度开发,这里的商业氛围过于浓厚,行走其间,人们甚至“不知身在何处”。漫天的广告招牌,俗艳的店面门头,违章的建筑搭盖,无序的遮阳篷、空调和管线,让这里只见商业、不见风貌。欧式风格、南洋风格和闽南风格的老房子被肆意破坏,充满质感的建筑风貌,被“遮掩”得严严实实。
老建筑在哭泣。恢复鼓浪屿美丽容颜、提升鼓浪屿品位的呼声,日渐高涨。
1、装修过度
只见商业不见风貌
从钢琴码头进入龙头路,迎面而来的是岛上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座商城。驻扎其中的连锁餐饮店广告招牌分外“耀眼”,或大红大紫、或面积巨大,不论颜色还是体量,都已“先声夺人”——一切仿佛都和这座“沉静、不浮躁”的岛屿格格不入。
循着路往前走,夸张、大胆、配色浮华的店招与门头比比皆是。龙头路上,一家数百平方米的干货店,不仅拥有横跨三个门面、长度近十米的店招,门头还大量使用“亮闪闪”的黑钛镜框作为镶边;建筑原本的陶立克柱式,只能被掩盖在镶边背后,不见天日。
往前20米,一家伴手礼店用满满的鲜花装饰了整个门头,隔壁的银饰店门头却仿佛铺了层草皮,一片绿油油。建筑原有的拱形门洞、门柱上的雕花以及拱形门上的彩色琉璃片,被过度装修的门头遮蔽得一干二净。
不远处,福建路通向街心公园的三岔路口处,一家果汁刨冰店用满满的“绿栅栏”,封住了建筑原本经过时光淘洗的淡黄色的墙体风貌。同样的景象还出现在晃岩路鼓浪屿音乐厅对门的干货商铺——通体“镶金”的门头配上硕大而红艳的店招,在招摇间掩去了欧式田园风格屋顶的容颜。
这些夸张、大胆、配色浮华的店招门头,不仅与鼓浪屿的景观风貌不合拍,更要命的是,还盖住了建筑原本的风貌,让鼓浪屿独特的魅力大打折扣。
2、无序扩张
遮阳篷攻占“领空”
店铺无序扩张,是鼓浪屿核心商业区建筑外立面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鼓浪屿整治提升以来,岛上跨店占道经营现象略有收敛,但是,“领空”的形势依然严峻,突兀的遮阳篷,随处可见。
晃岩路与福建路交界口附近的数十米路段,道路本就不宽,边上店铺伸出的成排遮阳篷,把路面罩得严严实实,两侧建筑的外立面被彻底挡住。
马约翰广场中华路路口近旁,一家海鲜餐厅门口,数十平方米的场地上搭着同样大小的遮阳篷,完全遮挡了视线。
再到龙头路54号-98号路段。这里的遮阳篷密度很大,高低、长短、位置却不一,远远望去,非常杂乱。
抬起头,只见遮阳篷不见楼,哥特式尖屋顶、伊斯兰圆顶、澳大利亚式的阳台和栏杆,都被遮阳篷“全方位”遮挡,想拍个建筑的全景照,却连个合适的角度也找不到,建筑之美,从何谈起?
不得不说的还有空调室外机和管线问题。龙头路8号,算得上龙头路的门面地段,然而,每当游客兴冲冲地几张照片拍下来,画面却总是充斥着星星点点的空调室外机,洛可可式的贝雕、海藻和涡卷被遮挡得七零八落;龙头路100号-106号路段,空调室外机位置摆放不当的现象尤为严重,再加上直接外挂的烟囱、私拉乱挂的管线,显得那么混乱无序,建筑的整体美感荡然无存。
3、人为破坏
破墙与违建侵蚀老建筑
如果说店招门头和遮阳篷还只是“掩盖建筑美”,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破坏建筑美”的问题了。
晃岩路福建路口、鼓浪屿医院对面的小楼经营起了餐饮,水刷石的墙面被开了个“大洞”,成了店家招揽客人的“绝佳窗口”——类似的建筑破坏,在鼓浪屿上并不鲜见;不少老建筑在出于商业冲动的野蛮动工下哭泣。
还有违法建筑。龙头路100号-106号中段,违章搭建的夹层堵住了巷子口;龙头路21号-47号,天台加盖的小屋子,远远就能望见;街心公园周边,不少天台顶着违章搭建的铁皮棚……“风貌建筑+简易搭盖”的组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浓浓的违和感,也在不断侵蚀着老建筑。
这些来自人为的景观破坏,让人看了心痛。
4、年久失修
破损老建筑亟需保护
让人心痛的,还有一些年久失修的老建筑。
随着年岁的增长,岛上不少建筑破损得厉害,却又没有得到维修和保护,犹如被抛弃了一般。
行走至龙头路59号、61号路段,抬头望上去,屋顶檐口在日晒雨淋之下,明显有损坏发黑的痕迹。
再走几步,龙头路71号、73号路段,一家茶货铺屋顶,屋檐同样破损发黑严重,窗户更是破败不堪。
附近另一栋楼,依然是屋檐的位置,潮湿发黑破损,旁边的墙体甚至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砖块;双翼太阳和葵花的窗饰、房檐下原有的彩色琉璃片,都随着楼体破损,失去了光泽。
【背景】
鼓浪屿
核心商业区
以龙头路为主干辐射周边晃岩路、福建路、中华路、泉州路部分路段而成的区域,是鼓浪屿的核心商业区。
1844年左右,鼓浪屿在山坳地区形成了两个传统聚落,分别是内厝澳和岩仔脚。岩仔脚紧邻如今的龙头路,位于龙头路西北侧。后来,村民聚落空间不断往东南方向拓展,然而道路狭窄曲折,所以现核心商业区西北区域多呈现以民居、古厝等高建筑密度、小体量为主的原生的地域性景观。
到19世纪末,鼓浪屿被视为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据点,德记、和记、宝记、合记和协隆五大行纷纷在此购买大片土地,并设立码头开辟国际贸易航线,临近码头的龙头路渐渐发展为商业街。此后,风景优美的环境与舒适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大量洋人在这里生活,进一步产生医院、教会、学校、俱乐部等,因此,核心商业区东南侧的建筑以别墅庭院、装潢高雅的形态为主。
说到鼓浪屿核心商业区,除了有各式各样的店面,更拥有风格迥异的风貌建筑,这些建筑糅合了古今中外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既有号称世界建筑史上三大柱式——朴实无华的陶立克柱式、富丽堂皇的科林斯柱式、精致纤巧的爱奥尼克柱式,又有哥特式尖屋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奢华、洛可可式的贝雕、海藻和涡卷,以及双翼太阳和葵花的窗饰,彩色琉璃片,罗马式的壁柱,北欧式的壁炉,罗马竞技场式的连拱廊,以及澳大利亚式的阳台和栏杆,结合中式传统的闽南古厝,构成这片核心商业区丰富的建筑形态。
【评论】
写在“墙”上的课题
■夏先平
看待鼓浪屿的整治提升,始终要有一种辩证思维,那就是:成效显著,路还正长。
路,是要一段段走的。
“美丽厦门”大格局下,鼓浪屿的重新出发,目标远大,更要谋定而后动。可以说,现有的成效,是市委市政府在理顺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上的一次次突破,同时也是实战中一个个课题的解决,一场场“战役”的推进。在“海上”,从“船”上,我们调整了码头和航线,整治了小木船乱象;在“路”上,我们治理了占道烧烤摊的油烟和污渍,开展了垃圾不落地行动,整治了电瓶车的混乱和无序,找回了干净与整洁……
这一次,我们聚焦在“墙”上。
当前,鼓浪屿整治提升正要破解的一个新课题,就是沿街建筑物的立面整治。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观修缮,更触及到鼓浪屿整治提升的深层问题。
有人说,鼓浪屿上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每一条小街小巷都承载着浓浓的乡愁。那么,现在沿街建筑外立面上随处可见的杂乱无章的广告牌、有碍观瞻的空调室外机、乱搭乱盖的非法建筑物,等等,就像一道道无情的藩篱,正一点点割裂着传承百年的人文风情,阻断了游子的思绪,刺激着游客的心境。特别是以龙头路、晃岩路为代表的鼓浪屿核心商业区的街景和业态,以及中华路、福州路、泉州路等,与鼓浪屿的发展定位差距巨大,与建设美丽厦门的目标差距巨大。
君不见,恢宏的罗马连拱廊前,红白遮阳篷“遮天蔽日”,古朴的骑楼上,橙黄店招“横空出世”;欧式立柱旁,电线与空调室外机刺眼;闽南红砖上,晾衣架共防盗网一色。商业街的街景之乱,乱在“沿街一层皮”,过度的装饰装修遮掩了原本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建筑细节;商业街的街景之乱,乱在过度的商业开发,让原本精美的建筑面目全非。
鼓浪屿的整治提升,到了该向建筑外立面乱象宣战的时候了!
这既是整治提升工作有序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鼓浪屿朝着高尚的文化之岛、优雅的宜居之岛、精致的旅游之岛的目标迈进过程中必须跨过的坎,更是美丽厦门建设“拼图”中不可或缺的版块。
让我们将视野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延伸。
回望过去,2013年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之初,琴岛突出的问题就是“闹”与“脏”:游客拥挤,“野导”出没,烧烤摊上的油烟污渍与随处乱丢的垃圾严重破坏了琴岛的旅游环境,但随着海上交通动线调整,游客居民分流,打击“野导”、增设垃圾桶、倡导文明旅游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如今的琴岛,正在悄然回归“静”与“净”。徜徉在龙头路商业街上,尽管人头依旧熙熙攘攘,但人们已经能够从容不迫地欣赏两旁的建筑之美了。一旦原本“显性”的问题不再“刺眼”后,一些“隐形”的问题就开始日显突出了,而建筑物外立面的乱象问题就在此刻浮出了水面。
展望未来,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目标已经明确,“文化景区”与“文化社区”的发展定位必然要求对岛上的业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升级。而以龙头路、晃岩路等为代表的核心商业街建筑立面乱象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低端业态与琴岛发展的矛盾——路的这边,音乐厅里弦歌不绝,路的那边,烧烤摊上烟雾腾腾,如此乱象,就算不是“焚琴煮鹤”,至少也“有失斯文”。
眺望全市,我们不应忽视鼓浪屿在美丽厦门建设中的特殊地位。鼓浪屿,是厦门烫金的名片,是向世人展示美丽厦门的一扇窗口,而处于岛上核心商业区的龙头路等就是人们透过这扇窗看到的第一抹风景。龙头路不“美”,鼓浪屿就“美”不起来,鼓浪屿不“美”,美丽厦门就“美”不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打造“美丽厦门精华版”这样的目标去衡量,我们可以说,这些街区景观的美化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问题倒逼改革,发现了差距,就需要通过整治提升来解决。
针对鼓浪屿的整治提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曾明确提出:“鼓浪屿整治提升要在规划建设上多做减法。”
一个“减”字,是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以来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关键,它不是对现有一切的推倒重来,它体现的是“减”与“加”的辩证法, “减”的是与鼓浪屿发展定位不符、与琴岛气质格格不入的无节制的开发,“减”的是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而“加”的,就是对鼓浪屿生态环境、风貌建筑、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披沙拣金,去芜存菁,就是对鼓浪屿独特文化特质和文化元素的再发掘,再梳理。
破解“墙”上的课题,写好一个“减”字,需要相关部门胸怀全局的视野,壮士断腕的决心,也需要缜密细致的调研,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样需要凝聚全民的共识。哪些乱象需要治?怎么治?法治社会的规则,“大家”和“小家”之间,“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要跟各利益攸关方讲清楚说明白,取得最大范围的理解与支持。整治提升,必然涉及到业态的调整、利益的分配等深层次问题,然而说到底,整治提升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造福岛上所有的业者、居民和游客。鼓浪屿好,大家都好。
洗尽尘土,露出真容。龙头路、晃岩路等核心商业街道,“墙”的背后,是欧式建筑的精髓,是闽南中式建筑的华彩。
期待将要进行的街区建筑外立面乱象整治行动,在增强鼓浪屿视觉“亮度”的同时,更是朝向进一步调整商业业态和整体提升,迈出坚实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