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 多数单身老人渴望再婚,却因为种种原因和压力,将再婚想法深埋心里。上周二,上期《夕阳红周刊》B13版《老人再婚,为何阻力重重?》一文报道后,受到广大读者关注和热议。记者调查走访发现,老人想再婚阻力包括:世俗道德观念束缚,如亲戚邻里的流言蜚语,或担心子女不接受,或为婚后不和、财产纠纷等揪心。那么,老人自身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本期《夕阳红周刊》邀请知名心理咨询师———厦门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戴仕梅,她将为广大读者一一解读。
心理 老人易“感伤暮年”
因为配偶离去等原因,绝大多数单身老人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信任和尊重,期盼人们多与他们交谈和接触,以消除孤独感。当然,也期待有一个安静与安全的生活环境,并且想知道更多的社会信息,让精神生活充实。
“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体上出现生理性脑萎缩后,条件反射慢,感觉迟钝、动作失调、记忆力衰退、身体不适或有病时又会情绪低落,焦虑万分。”戴仕梅称,受周边环境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会流露出“老而不中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但一旦触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性格又会变得孤僻、偏执。
现实 人会老,爱情不会老
爱情不会因年纪增加而老去,追求晚年生活幸福是众多老年人再婚的一个重要动机。
戴仕梅分析,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老年人价值观念与婚姻观念也在逐渐更新,主体意识变强,加之经济、文化、生理因素的各个矛盾激化,导致一些婚姻关系的解体。而他们一旦丧偶或离异,都渴望再找一个伴侣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老年人对于婚姻的渴望,并不比年轻人差。
老人的婚姻本身就比年轻人的婚姻要简单,另外他们上了年纪后从工作上退居到家里后,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找一个老伴,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情感支持,是子女的情感所无法替代的。其中,男性由于料理生活的能力相对低于女性,所以更需要一个生活伴侣。
建议 积极生活,从“爱”出发
老人再婚阻力重重,那该何去何从呢?戴仕梅给出了建议。
首先,要矫正再婚动机。老年人再婚,同样需要以“爱”为主线,其次才是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建议您需适应对方心理。每个人都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入更年期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这就要求老年人再婚应尽快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注意互相尊重对方的性格、习惯等,做到互相谅解。
第三,克服回归心理。每个人都喜欢回忆曾经的美好,老年人尤其如此,他们总喜欢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为回归心理。老年人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这无疑会影响再婚夫妇的和睦相处。老年人要注意克服这种心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化解矛盾,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保证双方能够和谐相处。
最后建议,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克服排他心理。单身老人,难免有孤独凄凉的感觉,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这种孤独感。新的家庭组成后,应与新配偶及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减轻悲痛情绪。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在衣食起居等生活小事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努力尽到父母的职责。老年人是念旧的,但不要因为固执而选择孤独生活,而要积极勇敢地争取自己的幸福,改变对老年再婚的看法。
老人“隐婚”藏危机
在厦门某养老院中,同为单身的张大妈和陈大爷特别要好。陈大爷眼睛视力不太好,太远的事物看不清。平时有什么事,张大妈就手牵手陪着。而每当养老院里有什么娱乐活动时,陈大爷也会耍小孩脾气,一定要和张大妈紧挨着,寸步不离。
张大妈和陈大爷一起生活很长时间了,但没有登记结婚,这是其他人都知道的事,双方的儿女对于两人“隐婚”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像张大妈和陈大爷一样的老人,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并不是个例。不少老人“隐婚”是迫于无奈,想再婚而不能。
“虽然‘隐婚’能给老年人带来暂时的平静和安稳,但同时也潜藏着危机。当危机显现,最受伤害的恰恰是老人自己。”戴仕梅分析,“夕阳隐婚族”是指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的老年人,他们谈起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恋”,却因种种原因被迫或自愿选择了“隐婚”:如同夫妻一样生活,却不进行婚姻登记。
据了解,老人隐婚实则危机重重。第一,得不到法律保护。因没有法定婚姻登记,老人无法以配偶身份成为法定继承人,老人共同生活期间的财产无法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第二,当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地位尴尬。尤其是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女性,在同居的老伴过世后,无人赡养,也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补偿。由此带来的诸如经济、赡养等问题,除了协商解决外,别无他法。第三,可能会有二次伤害。有的老人在同居老伴去世后,被对方子女赶出家门,居无定所;有的老人分手时向对方索要财物,引发纠纷。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身心上的双重伤害。
后悔没帮妈妈找个伴
不少市民致电晨报热线或私信海西晨报官方微信讲述他们的故事。在何女士的诉说中,我们看到了她对于母亲离世的遗憾,也看到了她对老人再婚所持的肯定态度。
“老人再婚我是很支持的,可惜我的父亲早年去世后,母亲就一直单身,她只身一人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弟姐妹一共8人给拉扯大。”现年48岁的市民何女士讲述,1994年的时候她和姐姐来到厦门为生活奋斗打拼,随后几年弟弟妹妹们也前来投奔,家中仅剩大姐和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大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到湖北老家一趟。“曾经我们也想过,是否该给母亲找个老伴安度晚年,却也只是我们姐妹间的饭后话题。而我们未曾问过我们的母亲,是否感到孤独,是否需要有人陪伴,直到8年前母亲在家中因病去世。”何女士说,兄弟姐妹几个感到很后悔和痛苦,“要是当时能给母亲找个老伴,也许她的晚年不会那么孤独,也许她也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了。”
“单身老人长期有孤独感,原因之一,是因为个人与其家人长期融合不足,身心感到孤疾无助,他很需要在精神上有所互动来充实,所以如何让老人精神有所依靠才是重要的。”厦门慈济志工陈州明建议如下:社会要经常举办家庭中亲子爱的教育,增进彼此间互爱温馨的幸福感;在社区建立长期良性爱的互动平台,使老人有为社会付出的机会,使他们能发挥生命的光芒,展现人生的价值,从而体会付出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