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正文
分享到:

厦门记者随渔民讨海 海鲜从海上到餐桌平凡却辛劳

2015-08-17 07: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邹玒  我来说两句

渔民们奋力起网

东南网8月17日厦门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泓/文 黄少毅 梁张磊/图)“哗……”,随着甲板上的渔网放开,一尾尾海鱼,用最鲜活的肉体,激情地拍打着渔船上的甲板。

这样的场景,循环地发生在台湾海峡澎湖列岛附近一片叫做“沙层”的海域上。这里,聚集着两三百艘渔船,持续不断地进行捕鱼作业。

又到了野生海鲜丰收的季节。导报记者8月10日随渔民出海4天,体验渔民捕鱼的喜悦与艰辛。

渔民们奋力起网

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鱿鱼

丰收 生猛海鲜出水

放网,收网,待鱼捕捞上岸,渔工们迅速忙活起来,将鱼进行分类分箱,直到分类完放进冰库,再冲洗甲板进舱休息。每两个小时放一次网,然后再重复着上述的动作,如此循环反复。

相比渔工们两个小时一遍的机械化作业,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闽龙渔66769号捕鱼船王船长则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他告诉导报记者,目前正是渔获丰收的季节,每天要放网10次左右,总的能捕捞到一吨多的渔获,毛利万把块钱,“如果不是碰到台风天,渔船出海个把月是非常正常的,都是靠交通船将海鲜运送回厦门”。

收获上来的鱼要及时移交到冰库里,才能确保新鲜。

辛劳 他每天要铲6吨冰

甲板上烈日当空,甲板下则是5℃的冰库。

河南来的权延永,赤脚踩在几十吨的冰块上,用耙子将冰块打碎,再用铲子铲出冰块,让其他工人搬到冰库旁的鱼仓。

这样的动作,每天老权要重复上千遍,每天至少要铲6吨冰。遇到交通船补给冰块时,20多吨冰更是全部由他搞定。因为需要长期弯腰铲冰,老权的背微微驼着。

老权每个月的工钱和大部分渔工一样,是6000元,吃住都在船上,也花不了什么钱,定时把钱寄回老家,供两个孩子上学。

这样的工作,老权已记不得自己干了多少年了。“这里收入比岸上多,如果能干就继续干下去呗。”

收购 数吨渔获大转移

10日,台风“苏迪罗”过境后的第二天,海面上吹起了西南风,年轻的船老大蔡秉和开着海鲜收购船,从厦门高崎渔港,以每小时七八海里的速度缓缓驶出。导报记者一行,就随这艘船出海。30多米的海鲜收购船,在八九级大风中摇晃着,迎风雨前行。

当晚8时左右,海鲜收购船靠上了第一艘渔船。两条船上的工人,迅速将这一百多箱渔获逐一过秤,再搬运到交通船上。

这些海鲜大部分是鱿鱼、午鱼、马鲛鱼、赤鯮鱼等平日厦门菜市场常见的品种,也有虾、蟹、杂鱼。海鲜一到交通船上,便迅速被放入船仓中,撒上冰块,保持其新鲜。

一些石斑鱼、红螺、龙虾、螃蟹等较贵的活鲜,则被送往船尾的养殖区暂养,保障其鲜活。

单这一趟,共收了3吨左右的渔获。

三天时间里,这片海域上不断上演着渔获的迁移。海鲜收购船甲板下的冰库,冰块渐渐变少,鱼仓,则一个个满了起来。

在海上,两条船渔获交接很不容易,要保持两条船同一速度前行。

返航 30多吨渔获一天销完

13日上午8时许,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老板朱云良带着一群员工,等候在高崎避风坞泊位边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

载着30多吨渔获的闽龙渔60772海鲜收购船,渐渐停进泊位。船上的生猛海鲜,登陆。

老板看着一箱箱的渔获,抽了根烟,笑了。当晚,老板拉上船老大和几名员工,开怀畅饮。

这些海鲜则当天全部运往中浦水产批发市场,并经由海鲜贩子贩运到各个菜市场,一场场海鲜与唇齿舌尖的碰撞,又将上演。

在厦门上岸后,马上就有客商收购渔获。

渔民在收购海鲜,收鱼卖鱼还是传统的斤斤计较。

记者手记

海上77小时,一半时间在晕船

在海上,餐餐是最新鲜的海鲜。

鲜活的石斑鱼,宰杀后煮汤,只放点盐巴和生姜。香蕉般大小的红虾,每条掂量在手里都沉沉的。这是在岸上大家都艳羡的上等海味。

然而,我们却食之无味。

海上的77小时里,一半的时间在晕船。当时,没有所谓的舌尖与美味的碰撞,有的只是五脏六腑的翻滚,和呕吐物不断地与唇齿的激情碰撞。

摇晃中,和小梁在船舱后,每人抱着根桅杆,默契地朝着大海呕吐。

人横着,总比竖着舒服,也许睡觉可以缓解一切。

然而,发动机就在船舱底下,一躺在狭小的床上,耳边传来的是轰隆隆的高分贝响声。一个浪打来,躺着摇晃,船板更是嘎吱响。船舱外,还有呼呼的风声、海浪声。

所谓的头枕着波浪安心入睡,真的只存在歌词里。

除了晕船,在船上的77小时里,更多的是无聊。

77小时里,我们欣赏了4次日出,看了无数繁星。所谓的浪漫与小资,在频繁中早已荡然无存。

而就在我们不断呕吐、放空时,甲板上的新渔工正忍着呕吐,不断地干活。渔船上的渔工,则是进行着两小时一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作业。

讨海,真心不易。

侧记

讨海人家

各跑一条船,大哥蔡秉和与三弟蔡秉贤难得在同一条船上见面。

闲时,蔡秉和会蹲坐在驾驶室的一角,抽根烟,看着VCD播放机播放的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而言语谈吐间,你丝毫感觉不出,这个看似老成的“老船长”,今年才29虚岁,却已经出海10年。用他的话来讲,船上是另一个世界,和岸上是脱节的,“不过如果熬得住,钱不是太大问题”。

在船上煮菜都很简单,一般是一道青菜一道鱼。

台风刚过,天未亮就驾船出海

10日凌晨4时50分,天未亮。

高崎避风坞,标号为闽龙渔60772的交通船,停靠在泊位。2楼驾驶室内,1987年出生的“船老大”蔡秉和,熟练地启动了发动机,左手将油门操控杆一推,右手扶着方向盘,往右转舵。“哔……”随着一声汽笛声,船缓缓地驶出了高崎避风坞,前往台湾海峡。

这次的目的地对于蔡秉和来讲再熟悉不过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要开着他的船,来到厦门西南方向不到100海里靠近澎湖列岛那片被称为“沙层”的海域,找在那边捕鱼的渔船收渔获。

这已经是蔡秉和这个月第二次前往。受台风“苏迪罗”影响,他休息了几天,这几天每天数千元的渔工工钱需要他去支付。这次,他带着对丰收的憧憬,继续走上这条他熟悉的航线。

没有热水器,渔工随便打一桶水在船上洗澡。

一家三兄弟,均过上讨海生活

蔡秉和说,家乡浯屿岛至少有7成乡亲讨海赚钱。自己不知道祖上从何时开始捕鱼,不过他们三兄弟,都走上了这条路。

二弟蔡秉宜就在自己的船上。每靠上渔船,蔡秉宜都会第一个冲上前,从渔船上接过一箱箱的渔获,递到自家船上。三弟蔡秉贤,经营着一条渔船,就在这片海域不远处捕鱼。当蔡秉和的船靠上三弟的渔船时,这就是渔家三兄弟的相聚。

在其他船老大眼里,蔡家三兄弟日子过得富庶,讨海赚到的钱平分,每人都在浯屿岛上盖了栋大房子。大海,让蔡家富了起来。

在海上,蔡秉和时常会想家,想老婆和孩子。孩子今年已满5岁,他说,他不知道自己还会开多久的船,但他不会再让孩子下海。“虽然讨海熬得住的话,钱不是太大问题,但讨海不易,还是岸上的生活平稳安逸。” 天气热,一天喝19瓶矿泉水仍没尿

“船上是另一个世界,和岸上是脱节的。”蔡秉和告诉导报记者,讨海生活枯燥无味,危险又辛苦。

渔工们在嘈杂狭窄的船舱里生活。

在渔船上,吃喝拉撒都是一起。在不到20平方米的船员舱里,住着12名渔工。每名渔工,都有自己的一个舱位,只有到了夜里,每个人进入自己的舱位,关上木板,才有属于自己的一平米空间。

1米80的汉子,睡在1米80的舱位中。耳边是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及驾驶室无线电里时不时传来的信号声。靠上渔船时,合作社采购员林志浇才从舱位中迅速起身,要么站在驾驶室外指挥渔工干活,要么跳到另外一条船上帮忙扛鱼、收货。

天气很热,林志浇光着膀子在开船。

林志浇说,最高纪录他一个白天喝了19瓶矿泉水,每瓶一口直接干掉,可是仍然没有撒尿。“汗一直在流,哪里还有尿。”

他说,如果以后浯屿岛开发旅游,自己就不出海了,开海滨浴场,躺着都能赚钱。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