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主 修缮意见无法统一 村民介绍,古厝里曾经住有10多户人家,后住户接连迁出。在主厝内,天井的右侧现在仍是居住的地方,天井左侧破败的木屋内,还有关着鸭子的鸭笼。右侧护厝也有住人,右侧护厝的前厅则被隔出一半,做成鸡窝,地上到处是鸡粪。 老村主任卢锻炼说,古厝里目前还住着三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有村民告诉记者,两年前遭遇一次台风,一个房间突然坍塌了。“梁柱里很多白蚁,要是这些梁柱都烂了,房子也就垮了。” 村民说,古厝急需修缮,修缮费用预计上百万,然而房屋产权分属十几户,有人愿意出钱,有人不愿意。 部门 正评估修缮方案 “随着古村落的逐渐消失,同类型的古厝越来越少,其价值将日益凸显。”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认为,这座古屋是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厝,距今至少有200年历史,是闽南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名人故居,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不言而喻,应该好好保护。 村主任卢乌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古厝,村里组织人员对房屋内部的杂物和周边的杂草进行清理。不少村民表示,希望能好好修缮一下古厝。 同安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先生表示,卢戆章故居是文物点,但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有计划进行保护,正在对修缮方案和预算进行评估,待方案出来后会向市文广新局申请。”工作人员张先生说,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有限,希望古厝的产权人主动进行修缮。 【简介】 语文现代化 改革先驱 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卢戆章(1854—1928),原名担,字雪樵,同安县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今属大同街道)人,9岁读书,18岁应试,府试落第后任私塾教师,曾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 1892年,他创制近代中国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撰写了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本著作《一目了然初阶》,并自己出钱付印,使切音新字在闽南广为传播。1915年,卢戆章又进一步改订新字方案,出版了《中国新字》,汉字标音方法从“反切”到拼音,这是我国文字史上的一大革新。 卢戆章首创切音新字,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并在推广京音统一语言、推行白话口语、使用简体汉字、提倡新式标点、实行横排横写等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1928年,卢戆章逝世,葬于鼓浪屿,其墓园后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
相关阅读:
- [ 05-30]福州抗倭名将张经故居两天内又坍塌两次
- [ 04-22]泉州永春县梁披云故居旁现700年古榕树
- [ 04-22]福州于山北坡旧屋区改造启动 目前正征求意见
- [ 04-09]福州三坊七巷百年老宅上演跨国婚礼 洋女婿登堂
- [ 03-20]黄文炤故居鱼塘干涸 同安区称尚无故居保护计划
- [ 01-06]习家父子接力 保护修复林则徐系列遗迹
- [ 01-06]留住福州文化根脉 习近平拍板“四个一”
- [ 01-06]林觉民故居:从脸盆大的"拆"字到辛亥革命纪念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