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城市治理现代化厦门探索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成鲜活样本

2015-07-28 10:13:18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参加两岸社区治理论坛的台胞参观湖里金安社区。(资料图/记者 黄嵘 摄)

美丽的海沧青礁院前社。(资料图/郑伟明摄)

    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外籍主任助理李安琪(左)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社区活动安排。(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摄)

同安溪林村实现“美丽变身”。(资料图/洪海瑜 何东方摄)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曾厝垵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最文艺渔村”。(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曙曜 卢维伟 田家鹏)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社会?怎样建设一个好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浙江考察时,对这个问题提出明确的方向目标,他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始终致力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厦门,再次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大胆探索,积极求证,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前瞻性探索

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要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可以说,这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厦门,作为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与此同时,社会进入了转型期,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和社会矛盾上升交互作用等严峻挑战。必须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才能适应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厦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率先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的前瞻性探索。

思考是行动的前提。近两年来,厦门市委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伟大战略布局,以及省委对厦门提出的在改革和发展上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围绕着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厦门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了“两个百年”愿景。同时,以空前的声势和力度,在全市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指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核心是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地方治理体系。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要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服务百姓的资源给到基层,把社区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要在创新机制上多做探索,建立适应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治理模式,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厦门的贡献。

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清晰思路,广泛调研基础上作出的理性决策,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指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既是美丽环境的共同缔造,更是美好社会的共同缔造。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一个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根本的全社会共同行动,注定成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力杠杆。

政府转职能

从“指挥员”到“辅导员”

同安区新民镇溪林村,曾是一个有名的“三臭村”:全村1200多人散养了12万多头生猪,猪粪臭、水沟臭、名声臭。

2014年3月,镇干部洪国清被派到溪林村担任包村干部。他的任务是生猪退养,但事关百姓生计,一说拆猪圈,哪个村民也不干。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村民希望修路。于是,洪国清和其他村干部商量,暂时搁置退养生猪的计划,先从修路做起。村民自发成立了工程议价小组、监督小组和评价小组,有人负责选材,有人负责谈价,有人负责监督。修路还被列入了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省了不少工程费用。

路通了,人心也通了。这时,洪国清和村民们一起谋划退养生猪、开发乡村旅游的计划,不再有人反对。很多村民自己动手拆除猪圈,超过80%的养殖户完成了生猪退养。百亩花海、水上乐园、民宿木屋、文化广场、国学讲堂等项目相继开建。一年多,“三臭村”变成了“山美、景美、人美”的“三美村”。

换思路,天地宽。过去,政府习惯于对社会事务的“大包大揽”和“我说你做”。这种“集权式”的政府架构和“指挥员”式的政府职能对百姓需求很难形成精准的判断,也难以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

溪林村从“三臭村”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三美村”,这种转变给洪国清以启示。他说,干部要从“指挥员”转变成“辅导员”,做事要先和群众商量,让群众做主,要组织引导群众一起来解决问题,要帮助把群众的需求和政府的项目、资源对接起来。这样一来,群众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政府的项目就不再是政绩工程,而成为民心工程。

像洪国清一样奔忙在城乡各社区的“辅导员”,全市有600多名。他们深入社区与群众泡茶谈天、问需问计。“这事要听听群众的”、“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群众”、“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越来越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要求,厦门积极探索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互动方式,重塑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简政放权”,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从优化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关系切入,厘清政府职责与居民自治边界,从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指挥员”,转变为主持协商、引导示范、培育骨干、支持自治的“辅导员”。

从“指挥员”到“辅导员”,转变了干部角色和政府职能,把党的群众工作延伸到群众身边,递送到群众心里,让党群、干群的心连得更紧。

群众唱主角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人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群众中有大智慧。群众的参与度提高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大大增强。

镇海社区是位于厦门老城区的老旧社区。两年前,这里设施陈旧,环境脏乱, 39个小区楼院只有两个有正规的物业管理。

韩新伟居住的小区没有停车场,乱停车常常把路堵死,有老人生病,担架都抬不出去。在这里住了10年,韩新伟为此怄了不少气。2013年8月,镇海社区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社区。各小区、楼院的党员成立党小组,发动居民推选楼长,由楼长组成自治管理小组,再由居民议事会议通过表决,协商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小区48位车主成立了自管小组,划定停车位,订立了停车公约。每个车位每月缴纳300元,用于聘请保安,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小区的治安也变好了。

镇海社区党委书记苏江圳说,居民的积极参与解决了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完全改变了我们社区工作的思路。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厦门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治理的基础作用,以分类决策为基础组织群众参与,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扩大和方便群众参与,以培训提高为手段引导群众参与,以规划、协调、服务为纽带带动群众参与,以民主议事制度为依据规范群众参与,形成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参与、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市民对共同缔造的参与度:全市共计发放140.5万份宣传资料、45.5万份征求意见表,召开2575场征求意见会,收到群众意见建议12.1万条;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达71499个工日,自愿无偿拆除旧房、猪舍、牛棚等捐让出地块用于公益事业48万平方米;全市共实施“以奖代补”项目932个,覆盖全市269个社区(村居),项目总投资3.41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28亿元……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从一开始,老百姓就自觉地参与,从“要我做”变成 “我要做”。这使得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在全市迅速风生水起。

促多元融合

实现“两岸一家亲”

在厦门381万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厦门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2014年厦门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了5000万,在厦常住的台胞有12万人,外籍人士超过了1万人。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厦门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厦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绕不过的新课题。

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就是一个台胞聚居区,300多名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巧合的是,在海峡东岸的台中市也有一个同名的兴隆社区。

2014年4月中旬,湖里兴隆社区与台中兴隆社区签订了同名社区共建协议,共同确定了在社区营造和治理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事项。随后,湖里兴隆社区选派2名社区骨干赴台进行为期15天的驻点,重点考察学习社区营造、社会团体、志工服务、社会工作、社区养老等方面内容。

借鉴台湾地区先进的社区治理经验,兴隆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台胞主导的社区发展理事会,建立了组织框架和项目、资金运作模式,整合设立了关爱互助队、守望相助巡逻队、店家同盟会、社区艺术团、爱心妈妈手工作坊、人文环境组等十一个工作小组,更为广泛地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到美丽社区“大家庭”建设中来。

到目前为止,厦门已有37个镇(街)与台湾46个乡镇、村(里)进行了交流合作或签订合作协议,有21个社区与台湾21个村(里)结成友好社区对子。以专题培训等形式先后派出社区骨干40多批次449人次到台湾地区参观交流、驻点培训、跟班见习、顶岗实习。同期来厦参观学习、参加比赛、探亲访友等活动的台湾地区里(村)长和干事长等基层社会组织人数逐年攀升,达到4551人。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对台是厦门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促进在厦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士等参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融入本地社区生活,促进新老市民、城乡居民、两岸同胞乃至中外人士融入融洽,使大家增强归属感。搭建台胞与居民互动和融入平台,促进台胞在参与社区治理中融入社区生活。积极促进和吸纳台胞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建立两岸社区建设交流机制、加强两岸村居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项目合作、吸引台湾社会组织入驻等方式,推动两岸社区深度交流,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两岸一家亲”。

塑共同精神

家在厦门,爱在厦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会已经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也逐渐缺失。只有形成共识并以共同的精神为根本,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沧街道海虹社区有21000多人,有老厦门人,有新厦门人,也有台湾同胞和外籍人士。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开始后,社区党委顺应居民精神文化新需求,决定办一所社区居民大学。这个想法与从北京来厦门定居的“热心人”林文琦的心愿不谋而合,于是,她自告奋勇担任了居民大学的副校长。一年来,居民大学成了社区组织的孵化器,催生了爱心手工作坊、戏曲社、民乐队等十多个组织。林文琦说,居民大学是共同缔造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升级版,也是居民们交流互动的平台,能激发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事儿童教育的台胞陈怡仁本来在上海工作,有一次从厦门回台湾,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决定来厦门定居。如今她的早教班成了居民大学的金牌课程。在她的影响下,住在海虹社区的100多名台胞中,就有30多人义务来居民大学讲课,他们发自内心地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园。

家在厦门,爱也在厦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亲睦相善。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过程中,厦门从居民的房前屋后做起,从公共空间做起,从熟人社区做起,从健康与卫生的社区做起,始终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居民素质、塑造公共精神作为基础工程紧抓不放,切实提升居民的人文素养。通过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参与,促进居民相识相知、融入融洽,锤炼“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特区共同精神。

强体制机制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当前,在很多地方,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依然存在以管控为主和大包大揽的路径依赖,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政府主动、群众不动,政府插手、群众甩手,政府积极、群众消极,政府拍脑袋、群众摇脑袋的问题。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找到了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曾厝垵社区曾经是以“脏乱差”闻名的“城中村”。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开展以来,社区改变了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业主、商户、游客良性互动,制定了《曾厝垵文创休闲渔村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组建了业主协会、文创会两个主体型社区自治组织和决策型公共议事理事会,共同谋划决议曾厝垵社区的长远发展。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曾厝垵就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城市社区,被游客誉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业主和商户收入成倍增加,成为继鼓浪屿之后厦门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思明区曾厝垵文创会理事长宁军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点赞”。他说,灵活、互动的机制是曾厝垵华丽转身的保障,他将和5000多名文艺青年一起,继续发挥所长,参与美丽厦门建设。

围绕建立“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厦门重点创新和完善了加强党建引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外来人口服务机制等,实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政府引导和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近两年来,市、区两级先后出台和修订了110多部(项)有关社区治理的政策法规,其中,市级52部(项)、区级60部(项),10多部(项)正在修订。今年,市、区还将围绕加强党建引领、街(镇)体制改革、社区自治等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开展课题调研,总结推广一批成熟经验,初步形成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厦门探索”基本框架。

获广泛点赞

美丽厦门成鲜活样本

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引起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市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原副主席罗豪才等先后前来考察调研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国家民政部、致公党中央、中国社科院、全国台联先后派出调研组来厦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呈送中央领导。民政部把厦门作为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实验区。

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既是对厦门社区治理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厦门的激励和鞭策。厦门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