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城市治理现代化厦门探索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成鲜活样本

2015-07-28 10:13:18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群众唱主角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人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群众中有大智慧。群众的参与度提高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大大增强。

镇海社区是位于厦门老城区的老旧社区。两年前,这里设施陈旧,环境脏乱, 39个小区楼院只有两个有正规的物业管理。

韩新伟居住的小区没有停车场,乱停车常常把路堵死,有老人生病,担架都抬不出去。在这里住了10年,韩新伟为此怄了不少气。2013年8月,镇海社区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社区。各小区、楼院的党员成立党小组,发动居民推选楼长,由楼长组成自治管理小组,再由居民议事会议通过表决,协商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小区48位车主成立了自管小组,划定停车位,订立了停车公约。每个车位每月缴纳300元,用于聘请保安,不仅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小区的治安也变好了。

镇海社区党委书记苏江圳说,居民的积极参与解决了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完全改变了我们社区工作的思路。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厦门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治理的基础作用,以分类决策为基础组织群众参与,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扩大和方便群众参与,以培训提高为手段引导群众参与,以规划、协调、服务为纽带带动群众参与,以民主议事制度为依据规范群众参与,形成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参与、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市民对共同缔造的参与度:全市共计发放140.5万份宣传资料、45.5万份征求意见表,召开2575场征求意见会,收到群众意见建议12.1万条;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达71499个工日,自愿无偿拆除旧房、猪舍、牛棚等捐让出地块用于公益事业48万平方米;全市共实施“以奖代补”项目932个,覆盖全市269个社区(村居),项目总投资3.41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28亿元……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从一开始,老百姓就自觉地参与,从“要我做”变成 “我要做”。这使得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在全市迅速风生水起。

促多元融合

实现“两岸一家亲”

在厦门381万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厦门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2014年厦门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了5000万,在厦常住的台胞有12万人,外籍人士超过了1万人。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厦门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厦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绕不过的新课题。

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就是一个台胞聚居区,300多名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巧合的是,在海峡东岸的台中市也有一个同名的兴隆社区。

2014年4月中旬,湖里兴隆社区与台中兴隆社区签订了同名社区共建协议,共同确定了在社区营造和治理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事项。随后,湖里兴隆社区选派2名社区骨干赴台进行为期15天的驻点,重点考察学习社区营造、社会团体、志工服务、社会工作、社区养老等方面内容。

借鉴台湾地区先进的社区治理经验,兴隆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台胞主导的社区发展理事会,建立了组织框架和项目、资金运作模式,整合设立了关爱互助队、守望相助巡逻队、店家同盟会、社区艺术团、爱心妈妈手工作坊、人文环境组等十一个工作小组,更为广泛地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到美丽社区“大家庭”建设中来。

到目前为止,厦门已有37个镇(街)与台湾46个乡镇、村(里)进行了交流合作或签订合作协议,有21个社区与台湾21个村(里)结成友好社区对子。以专题培训等形式先后派出社区骨干40多批次449人次到台湾地区参观交流、驻点培训、跟班见习、顶岗实习。同期来厦参观学习、参加比赛、探亲访友等活动的台湾地区里(村)长和干事长等基层社会组织人数逐年攀升,达到4551人。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对台是厦门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促进在厦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士等参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融入本地社区生活,促进新老市民、城乡居民、两岸同胞乃至中外人士融入融洽,使大家增强归属感。搭建台胞与居民互动和融入平台,促进台胞在参与社区治理中融入社区生活。积极促进和吸纳台胞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建立两岸社区建设交流机制、加强两岸村居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项目合作、吸引台湾社会组织入驻等方式,推动两岸社区深度交流,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两岸一家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