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山区忠顺里社区一角。
采访团在台湾南投桃米社区采访。
社区在街头给狗狗准备的垃圾袋。
编者按
社区乃两岸民众的生活家园,要想深入了解台湾社会,自然也要从“里”开始。7月3日—7月9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厦门媒体台湾社区行”大型采访活动,从南到北走访了台湾5市县的6个里,现场感受社区营造给台湾带来的变化,体验两岸社区交流结出的丰硕成果。
“两岸一家亲”,根基在民众,动力在基层,依托在社区。本报今起推出“两岸视角看社区治理———厦门媒体台湾社区行特别报道”,带您一起走进台湾社区,感受多彩的社区生活,并以“创新活力”、“志工服务”和“协商发展”3个视角,探讨两岸社区治理合作之道。
海西晨报讯(记者 卢士阳)步入台北文山区忠顺里一条名为“超乎想巷”的防火巷,你会惊讶整洁的路面还精巧地嵌上彩色瓷砖组成的图案,路人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殊不知,这里几年前机车乱摆、环境脏乱,路人经过纷纷掩鼻绕行。而今走在如此漂亮整洁且富有艺术气质的小巷,谁还忍心随手丢弃垃圾?
创意小巷改变了居民的观感,“超乎想巷”也浓缩了台湾社区总体的营造理念———创新。记者采访发现,两岸不同社区环境和居民构成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贴近实际不断创新,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理方式。走进一个个台湾社区,不同治理高招取得的成效也令人“超乎想象”。
创新营销 “吃在北平,穿在天津”
在台中赖兴里遇见里长卢冬松时,他穿着一件绣有自己名字的外套,好似一名推销员。赖兴里与厦门海沧新阳街道对接交流,卢冬松说,他去过美丽的厦门,参观过干净整洁的海沧院前社和井井有条的兴旺社区,尤其对院前社的“城市菜地”印象深刻,其创新管理方式很值得台湾社区学习。无论是去年参加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言,还是平日参加两岸任何活动,自己天天都在推销赖兴里,一句“吃在北平,穿在天津”常挂在嘴边,卖的产品就是赖兴里两条街上的“衣”和“食”。
原来,经过10多年的营销,赖兴里辖区内的北平路和天津路已经成为台湾远近闻名的“小吃一条街”和“服装批发一条街”。卢冬松每年都要在这两条街区筹办新装发布会、晒衣节、年货大街等营销活动,提升人气和品牌影响力。营销不仅给商家带来实惠,也让赖兴里楼宇物业价值更高,社区居民感到满意,更加认可社区营销。
高雄果贸社区由于推行全方位社区服务,每年的公共支出很大。他们每年都需要定期给眷村200位75岁以上老人提供优惠餐,设立果贸社区优良学生奖学金,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四类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等。钱从哪儿来?果贸里里长刘万礼说,果贸社区设有理事会,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设立了一笔2800万新台币的基金,用每年产生的利息来为社区办实事,为居民提供免费电视、免费WiFi,让居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与同安芸溪社区结对子交流以后,果贸里对厦门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推动实行“以奖代补”机制很感兴趣,希望在社区营销中也借鉴厦门自下而上的渠道,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创新管理 让社区难题迎刃而解
亲朋好友来串门常需要临时停车,但如果因此而收到罚单就令人郁闷了。台南市文南里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从方便居民需求出发找办法。
“我们制作居民及家属临时停车证,让来访的亲朋好友进入社区不用为路边停车被罚而发愁,又可以方便及时分辨出外来可疑车辆。”里长陈清泉介绍,文南里连续6年获评台湾“治安标杆社区”,经验就是采取各种办法预防犯罪。此外,社区各处安装24小时监视系统,通过云端监控,里长即便是在外地也可以通过手机知道社区情况。对社区内游民、乞丐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帮助他们就业,也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社区治安好令陈清泉引以为豪,10多年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也让社区居民感到满意。
台北忠顺里与厦门金尚社区共建,两岸社区都遇到司机和行人争路权的难题。忠顺里社区一条道路,原本两边停满了车,没有人行道,造成两个问题:一是行人行走不安全,尤其是学生经过提心吊胆;二是路变窄,很容易发生事故。经过与居民协商,决定改为单边停车,增设人行道,对人行道进行艺术化设计,环境变好了,路变宽了,行人安全了。忠顺里社区和金尚社区共同的经验是:改造不要一味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分阶段逐步实施,让百姓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创新环保 | 改善环境创造就业
进入盛夏,在风景秀丽的南投桃米经营民宿的业主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一年之中最热的旅游季到来了。同样是守着这片好山好水,16年前的光景可大不相同。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前,桃米社区年轻人外出打工,社区内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狗。“9·21”大地震给桃米带来毁灭性打击,社区369户中,房屋全倒的有168户,半倒的有60户,面对62%的居民家中房屋被毁和重大人员伤亡的严重灾情,桃米社区在灾后重建中选择了全新发展思路。外流的社区居民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探索如何通过永续发展找到一条生路。社区有想法的居民开始行动起来,由生态出发把危机变转机,逐步找到自己的方向。社区通过保护生态,重建时把自家住房改造成30家各具特色的民宿,把私房菜变成游客的风味餐,并形成桃米社区工坊,打出“生态环境绿色素,生产过程无毒素,桃米生活零碳素”的环保牌,迎来了八方的游客。社区居民一年靠生态旅游等收入高达1.5亿新台币,还为160多名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当然,改善环境的努力也并非能一蹴而就,台北剑潭里就用了近20年时间。“我当了13年里长,环保要做好必须要坚持,持续做好才能让大家满意。”剑潭里里长毕无量坦言,很羡慕厦门前埔北社区经过多年努力管出来的好环境,自己在剑潭里每4年就要更新一次管理理念:先提“社区公园化”,再做“自然生态社区”,第3阶段创“低碳社区”,现在正在做的是加强“社区环境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一步步巩固自然生态的低碳社区。
【新闻链接】
厦台14对社区结对子交流
两岸社区交流源于2014年第六届海峡论坛期间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作为首个以两岸基层村里长、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以社区治理和服务为议题的两岸最高层次民间论坛,首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为两岸基层工作者和基层民众的交往、互动、合作开辟了新途径,也为两岸社区治理的交汇、融通、互鉴搭建了宽广平台。
连续两届的论坛活动之后,两岸社区由浅入深交流不断。目前,厦台两地已有14对社区、村里达成了社区治理长期合作协议。厦门的社区建设与台湾5城市的社区营造近年来都选择社区作为公共服务的支持点、居民自治的生长点和基层建设的着力点,体现了两岸社会在发展策略、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上的彼此认同、相通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