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泥 通讯员林伟武)购物消费、休闲玩乐、学业充电……孩子们该如何享受和利用好暑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昨日提醒说,假期孩子们活动量变大、活动范围变宽,五花八门的消费诱惑,让他们更加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和消费安全事件高发的对象。因此,暑期是学生消费纠纷事件的高发期,关乎学生的一些消费安全问题也成为一大热点。市市场监管局特别结合近期的热点案例,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的暑期消费安全。
【热点1】
暑期培训 交钱容易退钱难
张先生今年5月初在厦门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孩子报了个暑假初二英语、数学补习班,总费用高达9900元。但孩子上课后,发现培训班的老师并非如广告宣传的是资深专业教师,而是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张先生认为被忽悠了,要求该公司退款,但遭到拒绝。
12315提醒:暑期各类培训机构纷纷大张旗鼓地举办培训班,其中收费混乱、名师做幌子、课时缩水、随意拼班等消费陷阱不容忽视。选择暑期辅导班前,可先查询相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培训机构应具有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并在教育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确定的培训项目范围内办学,教学老师应具备教师资格证或相关资格证书等。部分教育培训类机构为吸引眼球,推出了“名校名师”“短期包会”等宣传标语,极易误导消费者。家长做决定前应多方打听其教学质量和口碑信誉,可先让孩子试听课程、借阅课程资料等,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培训机构。
【热点2】
孩子买“大件” 引发纠纷
暑假刚到,上高中的儿子就拿妈妈的信用卡,擅自到电子城买了一台售价4900元的计算机,戴女士发现后十分生气。她认为,孩子未满18岁,付款时使用大人的信用卡,商家不应将电脑卖给他。但几经交涉,商家却拒绝全额退款。
郭女士11岁的儿子最近迷上网游,暑假前在某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款游戏上充值,金额高达10077元。6月22日,郭女士发现这一情况后向该公司反映,但对方也拒绝全额退款。
12315提醒:12315接到儿童私自进行大额消费的咨询与申诉数据显示,这些孩子往往都是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五六岁,购买的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有Q币等网络游戏币,价格多在四五百元以上,也有超过千元的。根据《民法》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独自的大宗消费行为是无效的,商家必要时应对小顾客说“不”或要求未成年人在家长陪同下购买。此外,家长也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培养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
【热点3】
游乐园游玩安全 意外频发
陈女士5月26日花900元,在厦门某娱乐公司办了一张可使用20个小时的游乐卡,准备假期带着孩子去游玩。可前几天,她带着孩子只在该公司的游乐场玩了1小时,就感到游乐场内散发类似甲醛的气味,离开后孩子更浑身发痒,出现过敏现象。陈女士找到商家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
12315提醒:暑期游乐场所进入消费旺季,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要提醒家长,带孩子到游乐场所玩耍,应查看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并先于孩子熟悉游乐场的周边环境,查看各处警示、提示标志,以便帮助孩子规避消费风险,避免造成人身危害;一旦在游乐场所出现人身损害,应在第一时间与经营者取得联系,可要求经营者派人陪同前往医院,甚至由经营者对先期医药费进行支付,协商后续医疗费用等事宜;同时要保留好消费及治疗的所有相关票据以及其他赔付费用的证明,以便后续向商家索赔有理有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