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温添赋 文/图)程汉良,1944年出生,1963年进入北大技术物理系学习,专业为放射化学;黄汇川,1946年出生,1965年进入北大数学力学系,专业为数学。 2011年,程汉良67岁,黄汇川65岁,两位曾担任地产公司总经理,后来又自己开办公司,衣食无忧、本该含饴弄孙的老人家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大小的仓库开始再次创业。资金是自己的退休工资,做原理测试的机子也是自己手工打造的。2012年,程汉良与黄汇川合伙成立了川汉环保。 今年6月17日,厦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年过七旬的程汉良拄着拐杖,上台介绍他们自己研发的“废塑料再生利用中的大型自动化环保节能技术系统”,这个项目获了这次创业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对于这样的成绩,程汉良并不满意,“如果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公司的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国内国际独创的,如果不是展示时间不够,我们应该可以拿第一的。” 下马威:我的公司是做实事不是讲故事的 在漳州角美一家造纸厂的厂区内,导报记者见到了正在与工人讨论生产情况的程汉良。当导报记者提到想请他聊聊两位七旬老人创业背后的故事时,似乎“故事”这个词触动了程汉良的神经,“我们这个企业不是讲故事的,我们是做实事的,故事用来骗风投的,我们这个企业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尽管已经年过七旬,腿脚也因为中风导致行走不便,程汉良的思维依然很敏捷,条理也很清楚。“现在社会的一些模式,我们老年人看不懂,我们觉得政府和你们媒体应该去引导,企业应该是将重点放在实实在在的创新上,有什么技术改进,有什么技术突破,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讲有什么社会效益,有什么经济效益。我们的理念是通过科技进步去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前进,在这个前提下,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济报酬。”程汉良说。 谈创业:对梦想不惜代价的追求 对于这次的创业,程汉良介绍说,他和黄汇川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大毕业生,可以称得上是当年的学霸。他们这次创业也可以向社会证明,梦想并不只属于青年人。程汉良说:“现在的梦想,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叫做理想,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对达到美好目的的执着。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有更长的未来,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梦想,这个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信念的执着和对信念的追求,为未来不惜一切代价的奋斗,老年人有经过成功失败、正确错误、顺境逆境各方面的考验,形成的信念更执着,对信念的追求往往更不惜代价,这样的成熟度是青年人不可比拟的。” 对梦想的不惜代价的追求,在程汉良眼中,就是两位老人全身心的投入。锁在小房间里自己做实验机器,做原理测试,将自己的退休工资投入进去,前期投入了四十多万的资金,都是靠着两位老人的退休工资和之前的积蓄。尽管两位老人的家人对他们的行动表示了理解,但是和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你们何苦呢?” 对自己现在的状态,程汉良说他们两个人是得了老年多动症,闲不下来。“我现在白天上班,晚上翻资料,每天阅读科研资料的时间不少于四个钟头。加上上班时间,每天实际工作的时间在16-17个钟头。你们肯定吃不了这个苦。”程汉良说。 |
相关阅读:
- [ 06-23]北大创业孵化营二期报名持续火爆
- [ 06-22]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福建赛区)启动
- [ 06-16]赵章光的诺贝尔医学梦
- [ 06-16]福建省政府出台新政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
- [ 06-15]两岸人士海峡论坛热议“台湾青年赴大陆创业”
- [ 06-15]王炳忠:希望大陆为台湾青年建立更多公开化平台
- [ 06-15]台胞来大陆"说来就来" 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
- [ 06-15]两岸人才爱上厦门创业乐园 引进11名台湾特聘专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