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闽南还有什么独特的端午习俗?昨日,本报特邀福建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彭一万为您解答。 厦门:水上“抓鸭子” 彭一万告诉记者,除了赛龙舟外,厦门还有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抓鸭子”。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然后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 泉州: “煎堆补天” 端午节泉州有一种特色食物———“煎堆”。据《泉州府志·风俗》记载,“煎堆”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 泉州有“煎堆可以补天”的说法。彭一万说,端午节前夕,正是泉州一年的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人们都说是天空“漏了”所致。于是,人们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便有了“煎堆补天”。 龙岩:挂“四脚狗” 龙岩过端午时,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样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彭一万解释道,“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 漳州:走“贡王” 漳州在端午节也有其自成特色的习俗。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端午节走“贡王”的民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彭一万介绍,每年端午节,诏安当地人分别从两庙中抬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 福建有31位“端午”1位“屈原” 晨报讯(记者蔡樱柳)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段古老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今天的端午节也不例外。昨日,记者从“福建治安便民”微信公众号查询到,福建户籍人口中,共有31人名叫“端午”,而叫“屈原”的只有1人,但厦门没有人叫这两个名字。 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让很多人都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提到屈原,也许不少人会认为他就是姓“屈”名“原”。其实不然,记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实际上屈原本姓“芈”(mǐ,上声),“屈”为氏,名“平”,字“原”。 《史记·屈原列传》开宗明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说明屈原是与楚王为同姓的王室贵族。楚王为芈姓熊氏,而屈原则同姓不同氏,为芈姓屈氏。由于先秦时期姓氏还是分开的,而且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称他为屈原或屈平。 |
相关阅读:
- [ 06-20]端午小长假期间福州凉快有阵雨 最高温在28℃
- [ 06-19]吕岭社区:居民同乐迎端午 增强社区邻里情
- [ 06-19]福州马尾法院开展“粽香端午”送爱心活动
- [ 06-19]福建宁德:党员干部发“卡”过端午
- [ 06-19]端午节景区周边易拥堵 下午起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