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文 吴晓平/图)这张雕花大床,经历好几代人,见证了近百年的岁月。 旅缅侨领杨昭固的后代们,守着句祖训“祖先的东西不能丢”,走到哪,便把这张大床带到哪。这次,百年雕花大床“回家”。 昨天,《缅怀先贤 昭示后人——缅甸侨领杨昭固特展》在华侨博物院展出,呈现了杨昭固侨领的传奇一生。 几经辗转,百年大床保存完整 这张雕花髹漆旧式木床保存完整,杨昭固曾经睡过。 现在,在海沧霞阳,还能看到建于90多年前的杨家小洋楼。“祖父1913年回家乡盖楼。”杨昭固孙女杨宜珍说,祖父经常往来南洋及厦门。“木床就是当时做的,祖父就睡这张床。”杨宜珍说。当时政局动荡,住了4年,杨昭固举家移居缅甸。楼与床等家具,留在了霞阳。 后来,杨昭固逝世,他的后人也陆续走出霞阳,散居世界各地。 但是,杨家后代们守着句祖训“祖先的东西不能丢”,走到哪都带着祖屋里的老物件。 木床第一次走出祖屋,是被搬到了杨宜珍弟弟位于厦门岛内的家。后来,又从岛内运到广州。这回,从广州再次回归厦门。 “大米大王”,运米回乡帮助乡亲 杨昭固何许人?他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同时代人。祖籍厦门海沧霞阳村,14岁就随父往来于缅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经商。 年仅20岁的杨昭固在商业上便独当一面,纵横于包括船务、米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被誉为“大米大王”。 但是,就连85岁高龄的杨宜珍都没见过祖父。多年前,他们这些孙辈都还不知道祖父多有名。 后来,孙女杨宜权无意翻到父亲遗留的一本旧相簿,里面记载了诸多关于杨昭固的旧影往事。 1904年,26岁的杨昭固回乡创办了新式学校“霞阳中西两等小学堂”,这是福建省第三个设立的两等小学堂。 杨昭固还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前几年,我们到厦门杏滨街道查资料,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杨昭固每年用船运大米回乡分发,对于特别困难的邻里,还给予现金资助。” |
相关阅读:
- [ 01-11]"大床房"惊四座 嘉庚学院女生玩"拼床"羡煞网友
- [ 05-25]中华儿女美术馆展出油画风景作品 免费向市民开放
- [ 05-14]“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书法展览作品征集启动
- [ 05-13]艺术厦门博览会16日在厦开幕 八大展区突出两岸特色
- [ 04-30]“职工书画八人展”今日起展出 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 [ 04-22]第十三届“6·18”专设“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和精品展”
- [ 04-08]泉州师院举办美术设计类毕业作品展暨人才推介会
- [ 03-20]德马吉德国展览公司精心设计海尔2015CEBIT展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