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收藏的侨批诉说一段厦门抗战历史。记者 陈璐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泛黄的纸页历经岁月洗礼,跨越数十载后,依旧铿锵有力地诉说着抗战时期海外赤子的家国情怀。昨日,厦门民间资深收藏家杨建设先生向记者展示了部分抗战时期的侨批,那一张张印满岁月痕迹的书信诉说着当年的硝烟岁月。 动荡年代 侨批往往附带汇款 在闽南方言里,“批”即“信”,侨批也就是华侨书信。 数年前,杨先生就开始收藏侨批。“很多都是在旧货跳蚤市场里淘来的。别小看这些侨批,字里行间都蕴含了当年的时代背景,可以琢磨出很多东西。”杨先生收藏的侨批中,有数十封是抗战期间爱国华侨寄给国内亲戚的,“侨批和普通家书不一样,一般来说,侨批特指附带汇款数额的信件,早年有‘批一封,银二元’的说法”。 比如,一封1939年漂洋过海寄至鼓浪屿的侨批显示,笔者原意是要返厦,但在海外接到重庆来电,称“鼓浪屿被敌人侵占又捉壮丁”,故未能如期回家。笔者担心战乱时期家人经济困难,又随信附上了二十大洋。 “其实那一年鼓浪屿还未沦陷,但因厦门战事纷乱,与外界联络的渠道要么被破坏,要么由日军把控,这些在海外的华侨大多只能通过其他地方发来的消息揣测战情。”杨先生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本受国际公约保护的鼓浪屿也被日军侵占,原本在岛上避难的难民和岛上居民很多都逃往内陆。” 厦门沦陷 很多侨批信局停顿 抗战以前,厦门是福建最大的华侨吐纳口岸。日军占领厦门后,截断华侨汇款,封锁华侨出入,因此,厦门与华侨关系最紧密的客栈、船头行、信局等,大部分转移至鼓浪屿和泉州营业。 “那时候侨批很多是随船寄回大陆,再由钱庄等负责兑汇。厦门沦陷后,市内很多侨批信局一时陷入停顿。”杨先生表示,当时的合昌信局,用鼓浪屿亚细亚萍行的交通汽船,将侨批运押至嵩屿,再转送泉州,将其全部解清。1938年至1940年期间,厦门、泉州中国银行通过合昌信局民间渠道在东南亚发展代理侨批收汇局180多家,几乎囊括了厦门所有的华侨批款。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过去了,一定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或者鲜少被提及的抗战往事;一定还有大量深藏不露的建筑、遗迹或文物,铭刻着那段烽火岁月;一定还有许多平凡的家庭,或者铭记着一段战时的苦难经历,或者珍藏着一件有着特殊抗战印迹的物品。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战乱年代的一次痛楚遭遇,但这些记忆都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尤其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
相关阅读:
- [ 05-27]评判基建功过要有历史眼光
- [ 04-28]莫被贪腐的石头绊倒两次
- [ 04-27]出格的拍照行为背后是对历史的冷漠
- [ 04-27]安倍访美不止“历史问题”
- [ 04-23]聆听历史回声 共谋发展之力
- [ 04-21]我们要有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 [ 03-27]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基本国策势在必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