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认真学习制作馅饼
出炉啦!快点拍照留念
厦门晚报讯(记者 戴懿)穿上厨师的衣服,围上围裙,戴上发套、厨师帽……换装之后,俨然像个糕点师傅。上周五上午,厦门话公益培训班带学员们DIY馅饼,并参观馅饼博物馆,了解厦门馅饼的发展史。
背景了解
参观馅饼博物馆,看看“鼓浪屿”
馅饼DIY吸引了许多学员报名参加,有学员一大早从海沧转了两躺车赶来,还有学员请假参加。制作馅饼前,学员们先参观了位于前埔的馅饼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不同年代的馅饼模具,上世纪60年代的木制模具、上世纪70年代的陶瓷版模具、上世纪80年代的铁制模具……解说员介绍,虽然工艺先进了,但人们还是喜欢用木质模具,特别是楠木制的馅饼模具,印出来的馅饼多了木头的香气。
展馆还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鼓浪屿的街景,连地板的石头都是从鼓浪屿上搬来的。博物馆唯一的路取名为“龙头路”,路旁有仿造的馅饼摊、咖啡店,拐角处挂着幕布,幕布上方挂着四个竹筛,上面依次写着“延平戏院”,幕布上正播放着老电影《一颗红豆》。一侧墙上几幅巨大的油画分别描绘着老鼓浪屿龙头路的街景。
新手尝试
饼皮五花八门,长短薄厚不一
虽然只是馅饼DIY体验,但是卫生仍严格把控。女学员们把头发盘起来,先戴上发套再戴上厨师帽。进入DIY体验室还得经过风淋室消毒,保证无菌。制作馅饼前,不仅桌子要擦干净,手也得用酒精擦一遍。
“把油皮放在手掌里压成小圆,将酥油放入皮中,像包汤圆一样包起来。”在老师的指引下,学员开始包酥、擀皮、包馅。学员们大都是第一次做馅饼,做出来的皮五花八门,有的长有的短,有的薄有的厚。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做得又快又好。学员汤春兰把老伴曾敬荣带来了,老伴退休前是国家二级红案师,中点、西点都不在话下。现场,老曾还指导其他学员制作。
成品出炉
第一次吃上热乎乎的新鲜馅饼
刘女士一边做着馅饼,一边回味美好的大学生活,还找到了当年恋爱的感觉。原来,她和爱人是大学同学,都读食品专业,读书时一起学习做西点,不过毕业后转行了,西点再没做过,手艺都生疏了。
馅饼做好后,开始烘烤。当糕点师打开烤箱时,学员立刻被馅饼的香气吸引。“好香啊!”糕点师把馅饼端出来后,学员们顾不上烤盘还很热,赶紧端起来摆POSE(造型)拍照。
“以前吃的馅饼都是凉的,这新鲜出炉热乎乎的馅饼更香更脆。”学员蒋女士说。虽然手艺比不上师傅,但是大家已经很满意,“太好吃了!”学员们还把馅饼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