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来厦门大学开讲。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陈泥 图/记者 黄晓珍)昨日,在厦门大学EMBA中心和厦门市女企业家协会的共同邀请下,敬一丹走上厦大EMBA名家论坛讲堂,遇到了满满一个教室“看着她节目长大”的青年学员和女企业家们。自称“以交流为职业”的她,也选择了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谈退休:
用写书告别
符合A型性格
4月30日,敬一丹最后一次出现在《焦点访谈》节目,然后正式退休。
“没想到‘退休’这个词,到我这儿会成为一个‘热词’。”敬一丹坦言,完全没料到自己的退休会受到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她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思考。
那一年,她横跨海浪滔天的德雷克海峡远赴南极,这片清澈的土地让她深思和回望,也让她有了用写书的方式为自己的职业画上句号的想法。去年6月底,敬一丹开始投入到写作中。今年4月,她交付了谢幕央视生涯的作品《我遇到你》的书稿。
“写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能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番梳理,特别符合A型血的人的性格。”敬一丹笑言。A型血的人一般都比较慢热,但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就会很认真地投入。而且,如果没有像样的总结、回顾,就像一件事儿没做完。
“写书,其实是一个电视人与观众的另一种交流方式。”《我遇到你》完成的时候,敬一丹心境特别平和,内心很饱满,她说,“以这种方式来对职业生涯告别,是一种特别好的选择。”
谈职业素养:
公众只看到光鲜
是媒体失职
在敬一丹这里,时间似乎变得不慌不忙,她自嘲“对年龄和性别有点迟钝,可是,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她从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同事都比自己小很多,“敬大姐”比崔永元大8岁,比水均益大8岁,比“渴望年老”的白岩松大13岁。40岁的时候,有一回接受报纸记者采访,看到第二天几家报纸的大标题:《敬一丹,另一种中年》,《敬一丹,与年轮抗争》……她甚至有些许愕然,惊觉自己确实已经步入“中年”。
但作为一名记者,她敏锐的触角却无处不在。“在记者眼里,没有事情是跟自己全然无关的。”敬一丹说,就算是散步时,在草坪上发现一盏被打碎的路灯,她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和思考。
“记者该做的最有价值的事,绝不是不负责任地提问,追逐热闹和喧嚣,为人们的茶余饭后提供谈资。而是在不热闹的地方、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里,自发自觉地去有所发现,才能体现一名记者的职业素养。”她说,记者要为没有话语渠道的弱者代言,“公众眼里如果只能看到光鲜亮丽的世界,那就是媒体人的失职。”
精彩语录
媒体人要有一种自觉——去倾听这些声音,去尽量放大这些弱者的声音,为弱者代言。
放大弱者的声音,同时,传播智者的声音。这就是媒体人应该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人物名片
敬一丹:195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88年加入中央电视台,作为著名主持人、记者,她与《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相携走过多年。每天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寄托了亿万人对社会公正的向往,也让她成为中国舆论监督史及现代公民成长的见证者。
相关
给媒体新人的建议:
节目被毙了,
洗个热水澡,
然后决定活下去
新书封面上的敬一丹,眉头紧蹙,表情凝重。她说,之所以选它当封面,因为“皱眉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常态。”
《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之初,关注的话题都很沉重,麻风娃、孤儿、贫民、残障、导盲犬,遇到雾霾、水危机、荒漠化、资源贫困……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很多选题也无法通过审片。栏目组不少年轻人因此经常感到倍受打击。
敬一丹说,身处舆论监督前沿,审片过程如履薄冰。“顺利通过的,笑着出来了,有偷着乐的;没过的,沉着脸出来了,也有偷着哭的。如果连着被毙两三个节目,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纯洁理想也打了折扣,夸张地说,死的心都有了。这时,工作手册告诉我们:‘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