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座胸中藏海的拥有先锋气质的开放城市。
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地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试验田”的厦门,立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手段,以共同缔造的方法,深刻把握厦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创新创业的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时代的呼唤下,踩着深化改革的足音应运而生,推动着厦门时代的巨轮驶向浩瀚蓝海。
以“美丽中国”领航,以“两个百年”发展愿景为坐标,厦门制定“十大行动计划”为这次宏伟的出征保驾护航——
产业升级行动、机制创新行动、收入倍增行动、健康生活行动、平安和谐行动、智慧名城行动、生态优美行动、文化提升行动、同胞融合行动、党建保障行动。“十大行动计划”正在把美丽厦门改革的宏伟设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强市之计、惠民之策。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洋波澜任驰骋。这是一座城市主动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和全国全省大局的自觉行动;是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后,既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又增强喜不忘忧的底线意识;是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心谋划产业之美、城市之美、人文之美、民生之美的具体体现。
在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支持福建、厦门加快发展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在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和“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重要关头,在全省开展“三比一看”、各地掀起比学赶超热潮之际,追踪十大行动计划的进展,探寻“美丽厦门”的提升途径,发掘其间的精彩故事,有助于在总结中提升,在行进中坚定,以更加奋发的精神、主动的作为推动美丽厦门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十大行动显身手
行动是实现宏伟构想的关键。透过十大行动计划,一条主轴清晰可见。厦门正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驶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厦门发展之路。
天风激荡着海涛,一湾湛蓝环抱的厦门,在这个春夏之交,传出了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起航。作为福建自贸区面积最大的组成部分,厦门片区被赋予多项改革探索任务,成为福建自贸区最具特色的区域。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厦门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一照一号”商事制度改革被称为商事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厦门率先实现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闯出“厦门经验”,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内被大力推广,未来还将在全国通用。
4月10日,住建部特地将“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现场会”放在厦门召开。因为当一些城市的这项工作还处在“育苗”阶段时,厦门已经结出了甜美果实。厦门“多规合一”工作,不仅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更在此基础上,率先全国构建起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建立起简洁有效的审批流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厦门经验”得到了住建部及多个试点市县点赞。
而在此前的4月7日,民政部组织专家来厦,对民政部和厦门联合开展的“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课题进行评审。这一课题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实践为基础和蓝本,将提出我国全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思路。评审组一致通过了课题的评审,并表示将不断丰富、拓展“厦门模式”的外延及内涵,推动厦门经验走出去……
蓝图美
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厦门再次以“排头兵”、“先行者”的担当进入全国视野,引人注目。
面对着经济新常态、改革深水区,厦门为何能够脱茧而出,实现美丽提升?答案最终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宏伟构想——“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让我们把时光拨回两年前,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中国开启了新征程,亿万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的发展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厦门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厦门在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上勇于探索、率先垂范,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先行先试、做出示范,在服务对台工作大局上发挥优势、探索经验,在生态建设上彰显特色、走在前列,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而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厦门正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政策优势的减弱、腹地有限的窘迫、经济转型的阵痛、城市提升的压力……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编制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行、与民生同声、与发展同向、与生态同频的战略构想迫在眉睫。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从提议到出台,历时半年多,通过专家深入研讨论证,广泛征求全市市民的意见,通过市委全会作出的决议,经过市政协会议的讨论,最后于2014年3月由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并作出《决议》。
宏伟的蓝图定格在时代的坐标上,“行动”成了这个坐标最关键的原点。为确保战略规划有效实施,随着规划一起出台的还有“美丽厦门”十大行动计划。这份计划明确了行动目标、策略,成为“美丽厦门”战略实施的具体抓手。
产业升级行动、机制创新行动、收入倍增行动、健康生活行动、平安和谐行动、智慧名城行动、生态优美行动、文化提升行动、同胞融合行动、党建保障行动,十大行动环环相扣,串起了“美丽厦门”的发展路径。
机制活
勇立潮头大胆闯
机制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谋求新突破,就必须秉承大胆闯敢于创的特区精神。以机制创新为核心,致力于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制度革命正在向纵深推进。
4月22日,厦门片区挂牌的第二天,李克强总理就前来“助力”。在象屿保税区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当他了解到,企业原本需要跑四个部门办理的手续,如今在新平台能一次办理。他高兴地说,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要大胆闯勇于创。
大胆闯!勇于创!李克强总理的福建、厦门之行,释放出的强劲信号,振奋人心。被视为“改革高地”的自贸试验区,同时被寄予了改革探索“试验田”的厚望。
改革带来巨大红利,开放释放无限活力。厦门广大领导干部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敢于担当、勇于突破。
简而言之,自贸试验区要做的是一道“加减法”——减一道审批,企业少几番折腾;多一项服务,企业得更多便利,释放更大活力。
“一照一号”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这块“最硬的骨头”,厦门率先全国啃下来了。3月26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在全国范围率先实施“一照一号”登记改革,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号”,即一个企业终身只有一个代码。睿坤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鸿荣拿到了全国首张“一照一号”营业执照,从申请到拿证,只用了3个工作日。对此,他相当感慨,“这要放在以前,不跑上七八趟、花大半个月时间哪有可能办好。”
仅两个多月,“一照一号”就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内由点及面,全面试行,并有望在全国推广。
自贸试验区建设赋予厦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先行先试权限。厦门乘此契机,逐步推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加快构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厦门片区挂牌的当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单一窗口”是一种旨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口岸管理措施,使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如果是电子报文,只需一次性提交各项数据。这一举措为厦门国际贸易往来提供极大的便利,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
大胆闯勇于创,美丽厦门不断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当空间局限越来越成为厦门发展掣肘的时候,2014年,一项旨在为厦门发展找空间、找出路的改革在厦门铺开。“多规合一”改革,让人们对厦门的理想空间有了完整认识,将一张蓝图落实到空间上,回应了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
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厦门盘活了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把生态控制区、城市开发边界,纳入地方立法范畴,保障了“一张蓝图”的运行。制定主体功能区干部考核和财政激励办法,为厦门统筹推进转型发展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各审批部门实现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审批信息实时共享,大幅缩减审批时间。一个项目从立项申请到获得用地规划许可证,过去需要53个工作日,现在只需10个工作日。“一表式”的审批,也使大量重复和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得以精简。
拓展空间、延展腹地,厦门将目光投向了内陆。山海协作,便是一大创新之举。
走进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一期启动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昔日山丘和沟壑纵横的荒芜之地,如今正在建设一座宜居宜业新城。这个超过18个鼓浪屿面积大的合作区,由厦门和龙岩共建。合作区的启动,意味着厦门发展的腹地从本土延伸到了龙岩。
合作区不仅共建,也在探索“共管共享”的机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要求,合作区要大胆创新管理、融资、招商的体制机制,建立两市与合作区联动的审批平台,在共建协作、园区管理、审批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推进山海协作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产业优
转型升级线路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后工业时代的厦门尤为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来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的行稳致远。对于腹地有限的厦门,产业的“质”更是决胜要素。智慧名城的提出,为厦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大方向,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成信息消费产业集群,让信息化为厦门的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走进厦门火炬高新区,项目建设工地热浪扑面而来,积蓄着强劲的产业后续力量。2014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66.6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41%,每平方公里产值超过150亿元,成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亮丽一笔。
美丽厦门建设,要求既有“城市之美”,又有“产业之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厦门的产业基础、产业规模都在发生变化,经济特区的面貌日新月异,然而,环境与资源制约也日益明显,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等瓶颈,成了不得不解决的“拦路虎”。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产业升级行动被列在十大行动计划之首,拉开了厦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幕。
抓布局,建平台,聚人才。
“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清晰地勾勒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近年来,厦门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精都市现代农业五大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三个主要抓手,重点培育十大千亿产业集群,吸引培植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利于引领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增长的项目和产业。
去年11月,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落地厦门。这个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预计年度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更令人期待的是清华紫光总经理赵伟国所说的“1块钱芯片可以带动50块钱的产业链”。
俗称“芯片”的集成电路,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3月,福建省重点项目——联芯集成电路在厦门破土动建,这个由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项目,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吸附能力强,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带动厦门完成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布局。
以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手段,厦门市委、市政府强化工作班子、产业政策、园区平台、路线图、项目库、招商等要素配置,每条产业链都梳理确定了一批重点推进的龙头大项目,加快补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拉长产业链,使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发展。
优势产业正在向厦门聚集。去年,机械、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产值32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3%,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厦门成为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国内光电产业显示产业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厦门生物医药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产值增长11.3%。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2%。
以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升级,平台建设被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厦门着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实行“产业研究院+产业中试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的运行模式。
今年4月,清华海峡研究院在厦门揭牌。这是一个连接和整合海峡两岸产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资源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厦门还成立了光电、卫星导航等12个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双百人才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各层次人才引进,同时,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积极推进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打造厦门“创新创业城市”新品牌。
转型升级,优化产业,找准切入点很关键。
为突破空间资源制约,厦门推出了智慧名城行动,以信息化带动“四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融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中。通过创建信息消费城市,创新“以用促业”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宽带厦门、智慧社区、智慧政府,推动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同步优化。
一年多来,厦门先后获批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新了“宽带厦门”建设体制机制,突破三网融合的瓶颈,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大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建立了一站式惠民平台,优先融合了医疗、教育、社保、交通等200多项惠民服务。
有一个场景,如今在社区很常见:一名社工,一台电脑,不到半小时,两三百栋楼内住户的信息便统计完毕,一份与人防演练相关的分析数据也随之生成。在实行信息化以前,完成同样的工作,必须由20余名社工挨家挨户上门收集信息,耗费至少5天的时间。
社工的减负,得益于厦门去年5月起陆续投入运行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系统间可共享信息、协同业务和同步更新,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联动。在年初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该平台荣获“2014全国智慧治理优秀案例”。
随着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软件信息服务业、限额以上网络零售、离岸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新型工业化。
百姓富
岛内岛外都乐活
民生福祉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足点。收入倍增、文化提升、健康生活,这一个个行动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每年新增18万就业人口,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立足于岛内外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市民的道德和文明素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厦门通过行动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攀上青礁慈济宫的千级台阶,极目远眺,人们除了可以目睹九龙江入海的伟岸身姿之外,还能够注意到山脚下被红砖绿瓦点缀的一片片绿茵茵的农田。如今,很多厦门人都知道这个厦漳边界的小村落的名字——院前。
这是海沧区青礁村的一个自然社,交通并不发达,三年前,它甚至还被列入拆迁村的行列。不过现在,它成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村和示范村。
院前人陈俊雄,最近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一种崭新的土地经营模式,让村民们的腰包都鼓了起来。以往,村民自种一亩地年收益大概3万元,但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启动后,一亩地被分为33块,每块20平方米,每块以每年2400元左右的价格出租,年收益便达到了8万元。
院前的变化,折射的正是厦门权衡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思路。在厦门的决策者看来,城与乡是矛盾的有机统一体,既不能撇开农村的发展谈城镇化,也不能离开城市的发展谈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立足城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让城市更像城市,让农村更像农村,探索一条城乡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路径。
正因为如此,翻阅这两年厦门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册,人们可以频繁读到“岛外”这一关键字眼。以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优化空间布局,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力,以优化服务配套增强城市功能,转型发展中的厦门,正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18万人!这是厦门实施收入倍增行动以来,每年实现的新增就业人口数字。厦门落实各项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强化信息引导,鼓励企业招收就业困难人员、征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援助群体。
260元!这是厦门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去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基本养老金的金额。目前厦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已达2838元,整体水平居全国第四名。
1500万元!这是厦门降低门诊起付标准,参保人员每年减少的医疗费负担。厦门城乡居民医保每人每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30元,比国家提出的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人均320元的目标高出110元。
立足于岛内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一体化”的健康生活行动,让厦门的居民每天都能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教育提升工程,医疗康体工程,住房安居工程,便捷交通工程,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工程,指向的,无一例外都是老百姓的各种“宜居需求”。
莲花路口,厦门地铁1号线的施工工地。继全线第一个车站在这里封顶之后,今年9月,莲花路口站-莲坂站盾构区间有望实现洞通——厦门的地铁时代,已经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市委、市政府深谙,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动脉,是一个城市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一个着力点。为此,一场加快推进海陆空以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的建设热潮在厦门掀起,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不再片面追求规模、数量,厦门的城镇化发展逐步向提升公共服务、生活素质和城市文化等内涵转变。按照“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厦门着力优化提升本岛,加快拓展岛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齐头并进。
有了倍增的收入,有了健康的生活,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自然会落脚到文化上。厦门的文化提升行动,通过推进城乡居民精神塑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文明素养推上了新台阶。
到今年底,厦门将建设3个2万平方米以上市级文化广场,每区设立1个1万平方米以上的区级文化广场,每个镇都将有一个镇级文化广场,辖区内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不少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厦门等50个城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在不少评委看来,这份殊荣,对厦门而言,并非偶然。市委、市政府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厦门的重要内容,以“共同缔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才最终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同发展,城市与市民共成长,创建与成果共分享。
生态优
蓝天绿水同守护
生态文明关系到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厦门,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厦门是福建省首个对清洁空气订立“行动计划”的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生态红线”被频频提及。缔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生态环境,成为厦门人的共同追求。
有一种蓝叫“厦门蓝”,一段时间来,厦门人特别喜欢在微信上晒用手机拍下的厦门蓝天,引来朋友圈里的各地朋友羡慕不已。其实,大家真正羡慕的是湛蓝背后的空气质量。
在国家环保部每个月公布的国内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红黑榜”上,人们常常可以在红榜上找到厦门的名字。2014年,厦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8天,优良率达95.3%,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8。
让一个城市空气质量波动的因素不少,机动车尾气和工地扬尘被公认为两大 “罪魁祸首”。近年来,厦门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膨胀,目前全市大大小小在建的工地也达到2000多个——这种情况下,令全国人民艳羡的“厦门蓝”是怎么出现的?
美丽厦门,首先要有好的空气。王蒙徽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厦门空气质量必须在全国力争“保十争五”,压力再大,也要下大力气呵护好厦门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清新空气。
要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必须在最广大的范围寻求合力。“厦门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2017)几易其稿,目前已正式开始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厦门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内继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之后,对清洁空气订立“行动计划”的城市。
围剿工地扬尘,整治企业废气,淘汰黄标车,厦门全线拉开的空气质量守护战,正是生态优美行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毋庸置疑,要让厦门的生态更优美,就必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缔造宜居生态环境。
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控制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6%——这两个数字,直观地诠释出厦门的生态理念。从2014年起,生态控制线纳入全市“多规合一”业务管理平台,作为规划审批管理的依据,实现了生态控制线的空间定点、定位、定桩,使生态保护区域牢牢固定在“一张图”上,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撑起了一把“绿伞”。不仅如此,厦门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宜居度为依据,按照生态保护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四类功能,划定了全市主体功能区,实现“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推动生态优美行动,厦门不遗余力。
从立法上寻找突破。今年元旦,《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第二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而《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4-2030年)》草案和《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草案近日也通过市人大的审议,这些法规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行动中积极推进。为了让蓝天长驻,让江河湖海得到休养生息,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厦门努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五大环保工程。
奔腾的过芸溪,宛如一条绿色的纽带,缠绕着人来人往的东孚商业街。厦门把饮用水源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海域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河长制”,投入巨资,开展了以保护饮用水源、实施流域综合整治、修复海域生态系统等为重点的水环境专项整治,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绿,是厦门的底色。厦门全面铺开界边、山边、路边、水边景观提升工程,在城郊发展森林公园,在城边建设环城绿化带,在城区建设具有一定面积的成片林,构筑城郊、城边、城区协调配置的绿化生态圈。而一条长达848公里的绿色慢行系统的建设也全方位铺开,公共自行车道已基本覆盖厦门岛内。
一场场家园清洁行动,接连开启。厦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建设、管理、运行一体化”的要求,建立了垃圾处理、利用的新模式、新体系,全市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利用“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的路子。
“同意厦门通过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技术评估!”几个月前,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组的这一结论,羸得了会场持久的掌声,这也是对厦门长期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褒奖。
但厦门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自加压力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到2030年,厦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天数将达到97%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100%,全市噪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将持续稳定在55%以上……
人心齐
美丽厦门共缔造
共同缔造是实现十大行动的创新手段。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形式,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是推进“五位一体”发展的统筹平台。这个来自于群众路线、在实际中活学活用的方法论,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热情。平安和谐行动中,群众群防群治,筑起了平安厦门的立体防护网。同胞融合行动中,台商台胞积极投身共同缔造,增进了对新家园的认同感。党建保障行动中,广大干部思想的提升、作风的改变、效能的提速带来了干群关系的融洽,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2015年新年伊始,厦门市召开的第一场全市规模的大会,就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总结推进会。参会的对象,一直到村、社区的党组织书记、主任,可以说是五级干部会。会议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一年多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总结,对深化共同缔造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变“轰轰烈烈的运动”为“实实在在的基础”,发动群众自觉参与美丽厦门的建设。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一个个美丽的变化悄悄上演。
漫步在曾厝垵的五街十八巷,色彩斑驳的红砖古厝与西式咖啡屋比邻而居,各种“小清新”、“文艺范”气息扑面而来。曾厝垵——昔日的海岛渔村通过问计于民、自治管理变身为中国最文艺的小渔村,声名远播。今年“五一”三天小长假,曾厝垵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00万元。
城中村转型升级的曾厝垵模式,受到国内外政府、高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它的华丽转变,便是共同缔造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培育了曾厝垵、小学苑社区、前埔北社区、金山社区、兴隆社区、兴旺社区、院前社、西山社、溪林村、田头村等一批不同类型社区的典型和样板,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美丽厦门,平安建设是基础。“平安和谐行动”,将平安和谐建设融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依靠和发动群众平安共建、治安共管、矛盾共调、和谐共筑,使厦门市的每个社区都成为居民群众的安全港湾。
2014年,厦门组建了一支由保卫干部、协警、治保人员、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等组成的10万名“红袖标”平安志愿者。这些“红袖标”们如同“流动哨兵”一样,在各自负责区域开展安保巡逻。去年,思明区有1000多名“红袖标”协助民警破获刑事案件955起,查处治安案件2543起。
群防群治为厦门筑起了平安网,“平安厦门人人参与,厦门平安人人共享”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画面。
为全面推进法治厦门建设,在顶层设计上,厦门坚持运用立法手段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真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基层层面上,厦门持续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让广大市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法治观念。
有了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美丽厦门的建设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共同缔造中,有个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在厦的台商台胞,他们是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师、义工。他们积极参与共治共管,将台湾社区改造、治理的一些好经验介绍落地到厦门,让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变得更美。
沿湖观光自行车道建起来了,台湾风味小吃引进来了,甚至连路边的一棵树,它的认养主人有可能就是一位台湾同胞……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钦照在海沧一个小区当起了社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他常跟街坊邻居说:“我把家安在这里,当然有义务把咱厝边建得更美丽!”
“同胞融合行动”,共同缔造“新家园”,全面推动厦台在经济、交流、往来、居留等多个方面的广义的、多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厦门正加速构建“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讲述着一篇篇“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新故事。
在共同缔造中,变化最大的,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市领导多次在会上强调: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要和基层治理机构、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实现基层治理的重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保障行动,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成为美丽厦门十大行动的压阵行动。
在共同缔造中,涌现出“党代表工作室”、“党员延时服务岗”、“红色驿站”等一批服务平台,“党员富民强村工程”、“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构建了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创新了服务基层新模式。
通过共同缔造,培育了一批社会组织,建立了党工委、乡贤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党员和事佬、同驻共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机制、协商机制,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一种务实为民的执政理念,一种立说立行的高效作风,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蔚然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