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原救世医院改造后的效果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李凌)过去一年多来,“全岛博物馆”计划一步步推进鼓浪屿的人文再造。危房、医院、私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鼓浪屿的一栋栋古建筑“活”了过来,成为了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馆,继续讲述鼓浪屿动人的故事。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这对于逐步推进“博物馆岛”计划的鼓浪屿来说,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2013年的今天,鼓浪屿管委会代表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委托编制“鼓浪屿文化遗产地社区博物馆发展规划”(意向)签约仪式。当时鼓浪屿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鼓浪屿有望建成一座“博物馆岛”,话犹在耳,鼓浪屿的博物馆已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岛各处。
为建博物馆 管委会搬家
鼓浪屿管委会最近搬家了。从鼓浪屿鹿礁路16号的原英国领事馆搬迁至鼓浪屿复兴路28号。
原英国领事馆是许多上岛游客的第一站,而对于办公者来说,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那为什么管委会还要搬家呢?
事实上,管委会迁离原英国领事馆正是在鼓浪屿申遗、推进博物馆岛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鼓浪屿管委会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坚持“文化景区+文化社区”的发展定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启动原英国领事馆的保护利用工作。
据悉,鼓浪屿管委会于2003年搬进原英国领事馆办公。有关人士透露,原英国领事馆将作为重要历史文化展览平台,集中展示自鸦片战争以后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文化印迹。
危房变展馆 老建筑活了
原荷兰领事馆也从危房变成了主题博物馆。
“鼓浪屿近代建筑群”是鼓浪屿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领事馆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变成活化历史的重要资源。这一年半来,“全岛博物馆”计划一步步推进鼓浪屿的人文再造。
位于中华路5号的原荷兰领事馆一层是“大航海时代与鼓浪屿———西洋古画及文献特展”,二层为马约翰纪念馆。而在此前,这里一度成为危房,拆除重建后又成为旅游纪念品商店。去年,鼓浪屿管委会将其收回,并对公众开放,这也是鼓浪屿上的8处原领事馆或官邸中,最先对公众开放的。
“岛上的每一栋老建筑,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历史故事。”多位申遗专家直言,岛上的老建筑,要让它们“活”起来。
故宫文物馆 促两岸交流
救世医院的旧址则将迎来深藏故宫的珍贵文物。
去年11月,厦门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筹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这是故宫外国文物首次进行异地展示。该项目选址为鼓新路68号、70号、80号,总投资约1.3亿元,救世医院旧址改造成主展楼、医生楼改造成专家楼、护士学校改造成办公楼,新建门卫用房、半地下文物库房和配套设施用房。该项目计划于2016年竣工。
“我们希望突出展品的历史价值,通过文物向大家讲述历史。同时,这也是促进两岸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沈天鹰表示,厦门本身和台湾有很密切的接触,两岸故宫也有很多接触,三方如果走到一起,可以做很多有意义有深度的事情。
故宫文物第一次做异地展示,为什么选择鼓浪屿?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一段话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此次与鼓浪屿合建外国文物馆,可以让这些藏于深宫的珍贵文物找到一个气质相宜的展览空间,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气质相宜”———这句话切中了鼓浪屿之所以能被故宫选中的关键。
曾经,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各种建筑形式纷纷移植于鼓浪屿。这些建筑讲述着屈辱的国难,诉说着爱国者的自强,也记录了特殊年代下中西碰撞的火花,如今鼓浪屿让建筑“活”过来,用一件件文物继续讲故事给后人听。
曾经,许多传教士吸取了17世纪荷兰人传教失败的经验,他们在鼓浪屿上接受闽南话培训。于是,不识汉字的老太太却能抱着圣经用闽南白话字诵读,不曾念过书的鼓浪屿老人却能用漂亮的闽南白话字写家书……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惊喜和动人,如今被文化保护者一一记录、留存。
鼓浪屿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桥头堡”,是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的文化聚集地,自然与故宫的外国文物“气质相宜”,而鼓浪屿每年上千万的游客量也将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大加分。
正如故宫外国文物馆的筹备专家所言,希望这里展现历史的深意,告诉人们中国如何受西方影响,又如何错过了那段时间。所以,“博物馆岛”的精髓不仅仅在博物馆,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传承。
希望有一天,来鼓浪屿的游客们带走的不仅是馅饼和奶茶,更是历史和文化。
|